2007年开始,公司在全国率先实施“上大压小”,关停了14台共210万千瓦小机组,换来了16台60万千瓦机组和2台100万千瓦机组的投产,这其中包括清河第二台60万、芜湖、福溪、神头、常熟扩建、平圩三期。至此,中电国际的火电资产基本实现了升级换代,火电板块完全脱胎换骨。
2009年,中国电力收购五凌电力63%股权,从而转型为水火并举、独具特色的电力上市公司;五凌电力也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平台,解决了建设资金紧缺难题,为后续项目开发提供低成本资金保障。截止目前公司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近30%。
过去十年间,从上市之初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小机组占据企业系统大半江山,到如今优化发展布局,走出一条“天人合一”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中电国际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火电发展成水、火、新能源并举的格局,并且也构建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李小琳一直被业界称为“电力一姐”,还曾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商界女强人榜。
谈到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她提出了三个观点: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模式应是传统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双轮驱动;近期的主要推力应是天然气比例的大力提升和水电的加快发展,加快天然气的发展和使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是能源结构优化的中枢环节,推动电力替代、提升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将是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
对中电国际的发展李小琳显得信心满满,未来中电国际将把目光聚焦于新能源、能源服务和国际化领域。“无可置疑的是,能源转型、能源多元化,实质含义是将会有更多的替代能源。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投资、运营模式、合作方式上,更加主动、灵活”,李小琳侃侃而谈,“早在2006年,我就提出进入节能环保以及服务领域,就是想围绕发电主业,瞄准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的生态价值,做一番事业,打造一个专业化的领军企业。”
说到能源服务,民众对这个概念并不熟悉。中电国际也正在积极探索的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相结合的模式,包括分布式多能联供模式,将这些模式培育成熟、深刻掌握,并找到将这些模式的基础部分不断复制的路径。这些模式是一个打包的服务产品,可以将它输出到每一个工业园区、商业功能区和居民社区,为每一个能源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服务,而不是格式化的普遍服务,这才是对能源服务的定义。李小琳认为“电力能源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能源服务方向。对于一定量级的电力能源企业,谁能做新领域、新市场的先行者,就会抢占先机,就会开拓一片新天地。”
除了国内领域的市场份额,中电国际也紧抓国际化方面。中电国际副总经理赵亚洲告诉记者,2006年决定参与越南项目,到今年越南项目即将开工,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由此可见国际化并不会一帆风顺。近些年,中电国际通过规模增长速度、成本下降速度、技术提升速度和优势培育速度,具备了一定优势,可以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李小琳也表达“是时机大踏步地走出去了。”
“中电国际的创业、治业史是充满艰辛的。”这是赵亚洲在巡讲活动中多次强调的一点,“但所有参与这场艰辛创业、治业历程的中电人,都能够骄傲于我们所创造的辉煌。我们有创业历程,有战略引领,有责任担当,有大爱情怀,更有梦想追求。”这样的总结在中电国际员工中引起了共鸣。
结语
2013年新一届政府组成之后,重启电改呼声再起,此间各利益方博弈多日,至今日新电改方案终尘埃落定。但与上一轮改革相比,新电改趋于保守和温和,改革力度远逊于“五号文”,改革能否实现成效,依然有待观察。而此次电力系统的人事大调整或将辅助电力改革快速推进。
(资料来源:新京报、中国投资咨询网、电缆网、搜狐网、《界面》杂志、能源、腾讯财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