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通过‘特高压’技术实现‘外电入鲁’,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保障全省电力供应的有效措施,”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务锋与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政协副主席陈颖就“特高压”与“外电入鲁”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张务锋认为,通过“特高压”技术实现“外电入鲁”,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保障全省电力供应的有效措施;是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3条“外电入鲁”新通道建成后,山东将有1/3的电“从天上来”
电力是现代社会的动力所在,生活在现代都市,人们已经不能想象离开电的生活。对于老百姓而言,很少关心“电从哪儿来”的问题。张务锋解释说,“电从哪里来”,直接关系到电力的保障供应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了解,早在2008年11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外电入鲁”的规划目标。2009年,山东与华北电网500千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华北电网向山东送电350万千瓦;2011年,±660千伏宁东直流送电工程双极投运,实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向山东送电400万千瓦。
张务锋介绍说,目前,山东电网接受外电总能力达到750万千瓦。现在山东每天接纳约1.3亿度“外电”,每年通过“外电入鲁”通道购进外电近500亿度,约占全省用电量的12%。
“为保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省委、省政府超前谋划,积极运作,在现有送电通道的基础上,又规划提出了3条‘外电入鲁’新通道。”张务锋透露,去年5月三条新通道全部获批,其中内蒙古锡盟至济南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7月建成投运;内蒙古上海庙至临沂、陕西榆横至潍坊的特高压通道获批开展前期工作,预计2017年底建成投运。
张务锋表示,三条新通道建成后,山东省将有三分之一的电“从天上来”,接受省外输电能力可达2500万千瓦左右,相当于替代省内煤炭消耗6000万吨,可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亿吨,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力供应、改善大气环境现实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