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制定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专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数十亿元,把能源装备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资金引导到行业急需、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良好的方向上;围绕核电、特高压输变电、燃气轮机等方面,重点支持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和装备制造基地,有效优化了产业组织和布局。
随着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和前沿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由国家组织,依托重点企业建设的72个能源技术装备研发(实验)平台,有效弥补了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短板,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如果说2008年原国家能源局被赋予“推进重大能源装备自主化的职责”标志着我国能源装备国产化进程全面启动,那么2013年初,重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被赋予“组织推进能源重大设备研发及其相关重大科研项目,指导能源科技进步、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创新,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职责,则有效保证了我国能源装备行业的平稳“换挡提速”。
新起点新征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部署下,在能源管理部门有力引导和支持下,在能源企业和广大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的全力配合下,我国依托重大能源工程,集中力量,推动核电、燃气轮机、特高压输变电、天然气长输管道、液化天然气(LNG)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点带面,有效促进我国能源装备自主化水平全面提高,迈上了新台阶。
曾经需要100%国外进口的核电,如今,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大部分核级泵阀等核岛主设备实现国产化,汽轮机、发电机和汽水分离再热器等常规岛设备可批量生产,在建和近期投运的二代改进型核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最高达到84%;三代核电设备国产化顺利推进,成套设计、制造能力正在逐步形成。
曾经每套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500多台高端阀门90%依赖进口,国产化率现已提高到85%以上。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制造的具有批量生产国际先进水平重型燃气轮机的能力,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