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发电装机总量在30000MW——来自150万个发电单元,忽然之间,你需要去协调调度150万个发电单元。如果他们能够一直并网发电,这还没什么问题;但当他们的发电超过系统所需用电量时,就必须进行减量调度。我认为,这是个真正的挑战,这一挑战将定义智能电网。
我们必须要有新的调度机制和市场机制,可以允许我们进行这样的操作,保证这些操作的公平性。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智能电网的真问题所在——而这不再仅仅是个技术挑战,系统和制度的挑战、制度如何促进效率提高的挑战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电力领域其实可以向电信领域取经。
eo:如何理解您所说的制度和机制上的挑战?
Kreusel:发展分布式发电时,新的挑战随之而来:无功功率平衡问题。
在传统的电力体系中,系统操作者(TSO)是潮流控制者,而他们只需要和大型发电厂沟通,就可以进行调度。但是在能源转型的未来,TSO忽然之间面对着成千上万的小型可再生能源并网者,调度者需要知道这些分散的并网的数量,最好还能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这还无法很好地实现。因此,目前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就是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今天我们尚可通过逐渐增加的人工调节,干预调度问题,但这绝不该是未来的解决方式。
未来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强大的信息交流体系下,可再生能源调度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一旦有可再生能源新单元并网,那么系统操作者就能够得知,或者有渠道获取这些信息。这种情况并不是单凭技术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一个政治决策,去实现这种信息机制和技术储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智能电网不仅是个技术挑战,还是个政治决策推动电力系统创新的挑战。无疑,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eo:从ABB目前的商业实践上来看,你觉得哪些是智能电网商业发展回报最高的领域?
Kreusel:这完全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在不同的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电网发展长时间缺乏投资,电网稳定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问题。如果我们的技术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电网更快速地恢复,或者帮助系统更快速地识别潜在隐患,那么对于电网架构而言就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这固然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发展电网去改进,但是耗时良久;但如果我们发展信息技术,提高自动化和电网信息水平,则可以以相对小的投入,更快地获得效果。因此,美国目前的智能电网发展路径集中在信息化这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