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这条再生铅回收生产线几乎把废旧电池“吃干榨尽”,让它焕发“二次青春”。
通过这条循环产业链,“天能”每年可以无害化回收处理15万吨废旧电池,产生10万吨再生铅及数万吨副产品。虽然没有饱和运作,但2013年的处理量已达到了5万吨。
在同行看来,张天任的这一决定仅仅是“赚吆喝”,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转型升级是痛苦的,前两年确实是在赔钱。”张天任坦言。但从企业效益出发,天能集团一直对循环经济产业园寄予希望。
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持续的技术、装备更新,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在今年开始转亏为盈。
“这比我预期的来得更早,我们的信心更大了。”张天任说,从废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铅,不需要像原生铅那样采矿、选矿,能耗仅为原生铅消耗的25.1%。对废旧电池的无害化处理,使天能集团发掘了一座巨大的“铅矿”。再生铅生产成本比原生铅降低38%,目前企业自产的电池大部分可以回收再生,能从中受益不少。
创新投入每年15亿元
加快研发新型尖端电池,天能人一直在努力。
数据显示,天能集团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3%以上的研发经费,意味着今年一年的研发经费至少15亿元。
毛书彦来自河南,是天能集团的一位新员工,任职集团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虽然在这里工作不久,但在他看来,这家企业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在业内算是数一数二的,“其他部门都很羡慕我们,只要是用在研发上,花多少钱都不限制。”
在张天任看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