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乱象从何而来?
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上,曝光了低速电动车的种种乱象:随意拼装,安全和质量没有保障。而事实上,国家对低速电动车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出台,你让企业如何去执行标准呢?
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只有汽车、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生产企业及产品,没有低速电动车企业和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内,也没有低速电动车及生产企业;《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未对低速电动车上牌作出规定;按照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也只有时速达到80公里、行驶里程达8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才有国家补贴。
明明切合中国的市场需要,但是技术规格、制造标准、上路审批都无标准可依,生产企业无规范可循,低速电动车不乱才是怪事。在汽车工业更为发达的美国和欧洲,都对低速电动车这种档次的微型车有明确规定。譬如美国就规定低速汽车必须配有前大灯、前后转向灯、尾灯、制动灯、放光标识、后视镜、驻车制动器、风挡、汽车认证码、安全带组件,规定这种车能在限速56公里的道路上行驶。
在发布安全标准的同时,美国也说明了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标准——是要让低速汽车能够在一部分公共道路上能行驶,而且用最少的安全装备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除此之外,美国还制定了上牌的管理办法、驾驶员的资格认证、车辆的生产标准、技术指标的详细规定和测试方法、保险政策等,将这种价格低廉、使用成本低、没有空气污染的低速电动车规范化。
所以,当前低速电动车乱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的管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低速电动车与入门级汽车有一定的替代关系,这中间也涉及到利益的纠葛。
在低速电动车的产业链上,电池生产企业、电机生产企业、电力部门、低速电动车的生产企业是受益者。而在汽车产业链上,除了汽车制造链上的企业之外,石油石化部门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一辆入门轿车日常使用,一个月的油费大约在700-800元,而换用低速电动车,只要100元-200元电费(电池更换费用另计)。石油和电力企业之间的利益纠葛,是低速电动车乃至整个电动车行业难以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
低速电动车对中国来说,其实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东西,一是可以减少石油消耗,保护国家能源安全;二是可以节约电力,把用电低谷浪费掉的电力利用起来;三是可以解决就业,拉动产业链发展经济;四是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少花钱就能享受更好的出行体验。
但是目前低速电动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管理问题最为突出,造成了种种乱象。我们该做的是加强管理,制订标准规范,扶持规范的企业,淘汰关闭不规范的作坊。做到铅酸电池100%回收,避免污染问题。
只要管理跟上,低速电动车作为中国的国民车大有可为。从汽车产业的角度来看,在低速电动车这个价位区间,国际巨头在成本上难以和中国企业竞争,市场份额大多会被自主品牌瓜分,这有助于自主品牌做大做强。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低速电动车可以一步步向上发展,同时还能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变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