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这几年发展得非常迅速。”在3月27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清洁电力峰会智能电网分论坛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刘永东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特别是智能电网一些关键领域的标准取得了积极的进步,比如新能源并网,特别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的并网,相关国家标准正在陆续出台和完善。”
输配电国标搭建智能电网框架
据刘永东透露,3月25日~26日,国家标准《110(66)千伏~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330千伏~750千伏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两项标准通过了专家组审查。“可以说,这是这两项国家标准在送批前的最后一次专家把关,按照正常流程,它们将在今年内发布实施,这标志着智能变电站框架结构基本确立。”他这样解读。
据介绍,在输电领域,随着特高压直流工程的试点示范建设,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完成了关于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的标准体系。在变电站领域,目前很多关键的变电站国家标准相继完成,智能变电站框架结构基本建立。在用电领域,标准方面也发展得非常迅速,关于智能电表的一系列行业标准相继出台。在智能需求侧管理方面,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我们计划成立需求侧管理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去年我们已经开展了智能电网综合标准化工作,围绕工程建设的需要,成体系地开展标准体系建设,为智能电网发展奠定技术支撑。”刘永东这样介绍。
至于何为“智能电网综合标准化”,刘永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一个标准进行累加制定,遇到新情况要解决新问题就制定一个新标准,这样对行业新动态的反应速度较慢,在引导行业标准化发展上也显得不够主动。我们从2013年4月开始启动的智能电网综合标准化工作,则是在智能电网的大范畴内,选取了4个方面,设置成4个目标任务,各自进行顶层设计,将系统理论应用于综合标准体系的搭建,在体系框架内进行多项标准的同步制定。我们的四项智能电网综合标准化工作分别是:新能源并网(主要是风电和光伏)、智能变电站、智能调度和电动汽车充放电站。这些任务有3年周期,计划在2015年内完成综合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顶层设计框架的制定,今年中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具体标准制定工作。”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网公司”)在全方位打造智能电网的规划中,于去年全面开展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体系建设,目前,首批六座示范工程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武汉运行,预计今年秋季将开始第二批示范工程的建设。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宋璇坤告诉记者,变电站是电网的重要连结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体系建设研究并应用了众多智能电网新技术,这些配合智能电网建设全新技术导则将在下一阶段得到深化应用和检验,力争为未来智能电网的标准化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就在3月28日,国网公司召开特高压“三通一标”出版发布会,借鉴以往输变电工程“三通一标”模块化、标准化的技术路线,历时22个月,完成13项特高压“三通一标”成果,在智能电网尤其是特高压工程的标准化建设进程中再次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