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融合是首选
记者:最近两年不少日韩设备厂也有计划进入中国建设生产基地,这对瑞能有何影响?
毛广甫:日韩设备厂商进入国内设厂短期内还不会与国内设备厂商形成市场竞争局面,对我们瑞能来说也还构不成威胁,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首先他们的成本要降下来还需要一段适应过程。出于技术的安全角度考虑,日韩设备的关键核心部件短期内还不可能进入国内生产,在这种状态下,国内设备厂家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目前国内检测设备的核心部件也多出自日韩,但在其他非核心部件的成本控制上我们还是可以略胜一筹的;其次他们的技术平台与国内的差距较大。他们的自动化程度远远高于国内生产厂家的水平,他们进入国内要重新根据国内的生产水平来研发产品,这与他们在日韩的固有制造模式会有一定的差别,也会产生一段时间差;当然,日韩设备厂商也有他们独到的优势,尤其在民族情结方面,如果进入国内设厂的话应该能获得不少日韩客户的欢迎和青睐。另外,他们在设备制造和管理模式方面的确值得国内设备企业学习。
所以从这个角度,竞争永远存在,日韩设备厂进入国内是迟早的事,适应与融合方是首选。国内设备企业要与日韩(设备企业)同台竞争,首先要做的也是尽快去吸收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化为己用,强壮自己的力量。
记者:目前锂电设备行业有一些设备商在推行融资租赁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模式?
毛广甫:这种模式我听说有一些企业在操作,直觉上设备不太适合租赁,因为成本高,利润少,回收期太长,加上锂电行业发展很快,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也很快,而且未来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而且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把风险放在别人身上的一种做法。他的资金链断裂会导致别人的也跟着断裂,会导致很多企业跟着遭殃,我不赞成这种做法。中国有句古话: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如果你的基本状况都不好,你连钱都没有,你把摊子铺那么大,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所以从减少风险的角度,短期内瑞能还不会考虑这种模式。
第一,公司要稳步发展,步子不能迈得太大;第二,检测设备需要以创新去做出差异化,更需要去结合客户的需求;第三,检测设备在整个锂电装备投资里边占的比例比较小,只占到5~10%,这种模式更适合一些大公司去做;还有一点,我们追求对这个行业有贡献的模式。也许未来锂电技术更成熟、行业更规范的时候瑞能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