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善于单打独斗的中国企业恐怕还是得将精力侧重在创新能力的提高上。上面提到的开拓移动电源新市场就是一种创新。创造新市场是创新,改造老市场也是创新,如何想办法加快锂离子电池替代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的速度也是一种创新。除此之外,也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创新办法。迁移生产基地到成本洼地以降低制造成本当然是一种办法,但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考虑,其实,通过生产方式的再创新,同样也可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如何清楚地认识自身并做好定位,也是中国企业需要加强的一方面。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也在因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有着越来越显著的不同,总的来说可从性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价格来区分,也就是性价比。现阶段,有的细分市场对价格很敏感,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源、便携代步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移动基站电源等市场。这些细分市场除了前两者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锂离子电池替代铅酸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的替代市场。而且这些下游应用市场的产能基本上集中在中国,是最适合中国锂离子电池技术水平也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去开拓的市场。
目前中国的这些细分市场每一个的容量都很大,发展前景也都非常光明。以电动自行车市场为例,真锂研究预测2015年全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就将超过1,352.66万kWh,这已经比201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包括日资属性的ATL在内)的全部销量还要多(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战略合作机构——真锂研究的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锂离子电池销量为895.02万kWh,较2011年的665.89万kWh增长了34.41%)。鉴于全球电动自行车产能90%以上集中在中国,因此采购中国企业锂离子电池产品的电动自行车自然不会少。就是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2015年的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也将达到651.17万kWh。
现在这些市场已经被韩国企业盯上,所以三星SDI才会挑起价格战。在对电池的需求已经到了一个细分阶段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首先需要全面、准确评估自身实力,再确定好自己要主攻的细分市场,然后集中精力搞创新,这种创新更多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创新、市场营销的创新等方面。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应对韩国企业的挑战。
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也正在向能量密度超过250Wh/ kg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前进。而现有这一代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基本上为中日韩三国垄断,其他国家和地区根本没有机会。鉴于交通工具电动化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真锂研究认为,欧洲各国政府及其企业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基本放弃现有这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只是在通过与亚洲企业的合作取得一些电池制造经验,把全部的放在了下一代二次锂电池技术的开发上。
德国政府已经明确表态侧重开发锂硫电池等下一代二次锂电池技术,提出了2020年要达到500Wh/kg的锂硫电池能量密度目标。而德国企业和科研机构更是雄心勃勃,为此制定了1,000Wh/kg的目标。虽然目标定得比较高,但科研工作的成果一般是循序渐进的,很难出现跳跃性的发展。因此,在产业化技术开发上,现阶段欧洲出现了一些介于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之间的新形态电池技术,如法国BatScap开发的、自称为锂金属聚合物电池(LMP锂电池,实际上就是钒锂电池)的产品、由德国DBM Energy公司和Lekker Energie公司联合研制的蜂鸟阿尔法聚合物技术——KOLIBRI锂电池技术等等。这些新形态电池技术虽然不一定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但一定会促进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的研发进程,是欧洲国家迈进二次锂电池产业的有效过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二次锂电池配套产业也会慢慢发展起来。
奥巴马上台之初,雄心勃勃地要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领域打破中日韩三国垄断的格局,以配合其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但因为配套产业很不完整,跟不上步伐,拥有领先技术的美国并没有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起来。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开始之后,美国政府不得不谋求改变。相关信息显示,美国的做法目前已基本确定,不再重点扶持现有这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而是争取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实现产业化突破,另外,重点开发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下一代二次锂电池技术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