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得标准者得天下”,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如今,燃料电池汽车离产业化还很远,但是国际上标准暗战早已展开。我国燃料电池产业化步伐相对落后,在标准之争中存在着话语权旁落的危险。
目前,国际燃料电池标准化有两大组织,分别是ISO和IEC。ISO主要考虑电动车辆整体,包括性能要求、测试方法等;IEC主要考虑与电相关的零部件方面标准。
两个组织内部也有细分。ISO/TC22/SC21的名称为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委会,秘书处设在德国;ISO/TC197的名称为氢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加拿大。IEC/TC105的名称为燃料电池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德国;IEC/TC69的名称为电动工业车辆和电动工业卡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比利时。
日本、美国等燃料电池技术走在前列国家对全球燃料电池标准施加了较大影响。在6月24日至28日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工作组会议上,日本、美国和欧盟等33个国家和地区在有关燃料电池车安全性的国际标准方面采用日本方案。
美国SAE标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济大学张智明博士告诉记者,SAE标准不仅在美国被采用,也是很多国家编制标准时的依据。SAE协会代表美国汽车工业界积极参与ISO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TC22)工作,对全球燃料电池标准制定有很大影响力。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制定,由全国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实施。
全国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05)目前已经制定了燃料电池基础标准、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便携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微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系统、驱动和辅助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在安全、性能试验方法、安装及关键材料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共计20余项,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燃料电池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