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自己建立的首都博物馆太阳能光伏系统作为样板工程是可以的,但并不具备广泛的示范作用,因为“对太阳能光伏的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在中国大面积推广行不通”。 它适合运用于人口密度小、日照强烈的地方。比如荒无人烟的青藏铁路,铁路的所需信号系统都要用电,按照传统的方式就得盖电厂、发电、再传输,不仅投入巨大而且在传输过程中还会有大量损耗,能源使用效率很低,这种情况下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就很恰当。
“但我们城市里的房子,别说屋顶了,就是墙面全部设计成太阳能电池板,摊到住户每个人才能有多大的面积?发多大的电?而且这么大的建筑密度,都用太阳能,把太阳能都吸收转化成电能后,对气候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祝敬国说。 然而,相关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00年初祝敬国做首都博物馆新馆工程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商。2006年至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增长份额就已经居世界首位了,到2008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可太阳能电池板的市场需求却远远跟不上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方兴未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2009年就遇到了冰封期,众多太阳能电池板企业破产倒闭。2011年,曾在无锡市政府帮助下创建的尚德电力(行情 专区)公司,在上市五年后负债总额已达到35.82亿美元,华尔街投资机构对尚德股票的评价是“破产重组是其唯一出路”。 在祝敬国看来,太阳能光伏产业“造富运动”的幻灭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这种需求是一种概念化的需求,而不是真正的生产生活需求。”祝敬国说,“所以现在绿色建筑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我都非常担心,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冷静、科学、深入的认识,一窝蜂地盲目跟风,就会出问题,投入会打水漂。”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困境
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一样,在21世纪初期走到了城市化的分水岭。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民转移到城镇,这是必然趋势。”2010年,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中国,到2020年,估计会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3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70%。
但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的人均居住标准和所消耗的资源成本都在快速上升。如果按既有模式发展下去,我们50年后的居住环境就会变得更热、更干、暴雨频发、极端天气出现更多。
因此,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交通问题、能源隐患、对灾害缺乏应急响应等等“城市病”正越发凸显,并一次次挑战着传统城市的承受极限。 当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智慧城市能否成为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