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设想某个四月的第一天,你要从中关村背袋棉花运到上地,当然你特别想知道现在上地的天气。你知道查天气预报是不靠谱的——从没见到过天气预报里把中关村跟上地分开。作为一项秘密行动,你又不想打电话去问人。于是你拿出手机,打开一个“人联网”的app,点击地图上的“上地”,app说:“11:59分,上地天气晴朗,20人,可信度100%”。你长出一口气,背上棉花,走向上地。
这就是“人联网”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人联网”由广泛参与的户提交特定的本地性信息,存储在云端,由服务器经过处理后提供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当然,现在并没有“人联网”这个app,“人联网”也只是一个应景的称谓,其专业性叫法是“参与感知”或者“参与式感知”。虎嗅网的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反馈经济”和这篇文章介绍的“Placed Insights”都涉及到“参与感知”。
什么是“参与式感知”?
传统传感网络的特点是信息由传感器产生、搜集,然后自动(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上传至某个区域节点或中心节点。而“参与式感知”则更加注重“人”的参与,数据由用户创建、筛选或者控制,然后上传。也就是说“参与式感知”以人为主,用户出于个人或经济兴趣,有意识的响应感知需求,用户既是数据的提供者又是数据的消费者。这也与普通的“众包”有所区别,可以认为参与式感知是一种结合了传感数据的众包+移动互联+UGC模式。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当前情况下用户用于共享数据的设备一般都是智能手机,而共享的途径则普遍是移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