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电价形成机制改革被普遍认为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对于现有电价形成机制您是如何评价的?
言茂松:我国目前基本上是成本基础上的加成电价,完全由政府计划管制,根本没有引入市场机制。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价格扭曲、信号失灵。目前,我国电价与其他能源价格相比,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较低的发电上网电价实际上是需要依托国家补贴,比如人为压低发电煤价,才能较好运行。
近年来,电力产业的价格机制改革,呼声很高。其中发电上网电价的形成机制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必须科学地引入市场机制,正确地发挥市场价格信号的功能。
记者:事实上,以国务院2002年5号文即《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为标志,我国电力工业也选择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电价形成机制一直坚挺不动。
言茂松:确实,5号文指出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并且明确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等主要任务。曾经,区域市场建设成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但在东北、华东竞价上网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将区域市场建设推向了尴尬。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令,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基本上按照“两部制电价”原则设计,即容量投资仍用国家计划审批,而电量运行推行市场竞争电价。试运行的结果,电量市场的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并没有因为容量电价的审批和担保而回归理性,而是飞涨到了价格上限。电网企业不得不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结果电网企业16天即亏损3.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天亏损2000万元。这让我们首次体验到多寡头化了的发电企业市场力的厉害。
在华东区域电力市场试点中,采用西方常用的‘单一制电价’,报价只决定调电计划,与电价无关,依然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的电价结算。结果电价不断走低,直到寡头化了的发电企业选报零电价!这让我们再次领教了发电企业市场力的厉害。
2006年之后,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就基本停滞了。但通过试点应当承认,多数人对于电力市场的内在机理还很不了解,必须正视电力市场的特殊秉性,直面电力市场的竞争行为及其博弈均衡这一新课题。
记者:世界范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要远早于中国,国际上是否有比较成熟的市场化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供我们参考?
言茂松:当今全球电力市场,几乎被经典的发电“边际成本电价理论”所统治,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基础是日负荷曲线“经济运行规划”。该规划得出的边际电价,是按真实成本报价后得出的发电上网电价,完全取决于供方输入的发电容量和报价,以及求方输出的日持续负荷曲线。然而在现实的并且难以改变的的多寡头发电市场中,各发电企业的发电成本,不仅背靠背地隐而不宣,而且还受利益驱动,有很强的市场操控力,即市场力,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上网电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不能用一般概率来描述,这导致现实的发电上网电价成为了博弈变量,价格往往偏高,甚至高得出奇。因此科学地说,在现实的发电市场边际电价中,理想化了的“供需平衡”,必将变成多寡头、并非理想的“博弈均衡”,即所谓的“NASH均衡”,而且在电力市场中,还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新问题,从而成为一大国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