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智能电网”是建设现代电网的关键所在,具有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优化等特征。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已开始进行了有关智能电网建设的积极探索,以应对21世纪来自能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对电网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其中,分布式发电并网、电动汽车、微网技术等,都是智能电网技术领域值得尝试探索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专访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胡学浩,请他带领大家一窥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研究和部署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胡学浩
智能电网相关技术是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了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在这种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也意识到仅靠传统、常规的电力技术和手段,难以解决越来越多新能源接入的问题。所以近年来,智能电网技术,尤其是作为智能电网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等逐渐成为了业界研究的热点。
智能电网技术不论从理论层面看还是从实践层面看,都能更好地让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当前可再生能源接入包括很多技术,有些技术不是常规的,有一些是新的。比如说智能电网技术里面的储能技术。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是间歇性的、随机的和难以控制的,所以加入储能技术后可以更好地协调能源利用的供需平衡,如抽水蓄能、电池储能、超导、压缩空气、飞轮等等,这些储能技术有的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有的已经得到了少量开发,有的则已经投入了正式使用,它们的成熟度不一样,此其一。其二是需求侧管理(DSM)或需求侧响应(DR),通过利用通信和信息技术,并采用技术、经济和行政等手段,维持发电侧和需求侧的供需平衡。一旦发电量不足,便能适时通知用户减少用量或变化用电方式,或者利用价格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控制。其中,利用高级计量系统(AMI)是完成需求侧响应的一项重要手段,此外还有电力电子技术等。鉴于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会对电网造成一定影响,我国利用了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通过移相器、电力电子等手段以适应潮流的多变性。再比如说海上风电,由于输电距离和输送容量等的限制,大容量、长距离输送离岸风电不能用交流电缆,因为交流电缆最长传输距离一般为四、五十公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便利用海底电缆、基于VSC的高压直流输电、IGBT等技术进行解决。
需客观看待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VOG模式(单向无序电能供给),在此模式下,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即可立即充电;(2)TC--Timedcharging模式(单向有序电能供给),在此模式下,电动汽车可以在给定的时刻开始充电;(3)V1G模式(电动汽车充电受电网控制),在此模式下,电动汽车可以与电网进行实时通信,优化充电安排、提高电网效率,在电网允许时刻进行充电,弊端是不能向电网反馈送电;(4)V2G模式(双向有序电能供给),在此模式下,电动汽车可以作为电能存储设备、备用电源设备等,与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通信并受其控制,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间的能量转换(充、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