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4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周孝信站在能源知识大碰撞讲堂上,“清洁发电与智能电网”相关题目的内容他讲过多次,但此次他面对的不是一起共事的专家学者,而是二百余名中学生。
三个小时的授课后,周孝信告诉亮报记者,“我来给学生们讲课,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智能电网,希望这些年轻的力量能够在未来成为托起国家能源的脊梁。”
智纳“百川”
“智能电网的应用,能使更多清洁能源顺畅地奔流在电网中。”
《亮报》:此次您给学生们讲智能电网,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定义?
周孝信:智能电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按照我的理解,发展迅速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与传统的输配电网络相结合,就构成了未来新型智能电网的雏形。
另外,我说智能电网没有统一定义,并不表示这是专家们一拍脑瓜子想出来的,而是有具体的原因。一是传统电网很难消纳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能够帮助可再生能源接到电网中去。二是帮助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保障大电网更加安全、可靠。
因此,我们不用纠结于智能电网的定义,我希望刚才听课的同学们能好好思考传统电网需要迎接哪些挑战,正确认识智能电网在环境和经济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亮报》:传统电网遭遇挑战,你主要指的是哪方面挑战?
周孝信:我国的西部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例如西南的水电资源,西北的太阳能、风能资源等。但同时这些地区又是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当地能源消耗很少。而华北、华中、华东以及广东这些地方,资源相对匮乏,用电消耗量却是非常大的。
因此,西北、西南等地丰富的资源需要转化为电能,接到电网中,高效率传输到千家万户。做到这些,传统电网很难。
在传统电网里面,常规电源和电力负荷增长变化是相适的,可以随时调节。但是,新能源电力进入以后,就给这个平衡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电力现在还不能大规模存储,而可再生能源又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的特性,因此维持这样的平衡就困难了。
《亮报》:智能电网具备哪些优势,才足以担当起容纳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的重担?
周孝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式是多样的,有集中也有分布。传统电网依赖于高效化石能源、核能发电、大规模水电,主要强调集中式发电,不能满足分布式接入的特点。智能电网的发电形式必须是大型集中式发电和分布式发电相结合的。
此外,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现在我们的电网也具备分析型调度功能,可以适应负荷变化进行能量管理;而智能电网将是智能型调度,不仅能适应负荷变化,也能适应更加复杂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变化额的能量管理。
智能电网的应用,能使更多清洁能源顺畅地奔流在电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