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地点是在带电的导线上,在几百千伏的电场里;他们与高压电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为的是让客户不受停电之苦。他们就是福建莆田电业局高压带电作业班的员工。
莆田带电作业第一人
吴健仁今年46岁,是高压带电作业班班长。他面目清秀,个头挺拔,一身白衬衫黑西裤显得很有精神。班组成员林晴阳说,吴班长是因为今天要到局里开会,才穿得这么光鲜的,平日里都是一套蓝布工装,从早穿到晚。
高压带电班共有10名员工,负责莆田35千伏及以上线路的带电作业任务。莆田电业局的带电作业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吴健仁就是这个专业的负责人。1988年,莆田地区的第一次带电作业就是他亲自执行的,是名副其实的莆田带电作业第一人。
说起第一次带电作业的经历,吴健仁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泛黄剪报,这是一张10厘米见方的小纸片。纸上是当年《湄州日报》对于这次作业的报道,文章不长,只有400多字。纸片背面,一行用蓝黑色钢笔写成的字迹,记录了这篇报道的时间:1988年3月18日。
那是一次补修220千伏导线断股的作业,吴健仁一个人爬到60多米高的空中完成任务。他说,由于是莆田地区第一次带电作业,当时场面很壮观,地面上密密麻麻站了很多领导和同事。能不能成功,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医院的救护车在一旁待命,派出所的警察也来维持秩序。当吴健仁顺利完成任务,从铁塔上下来时,现场掌声雷动。莆田电业局局长拉着吴健仁的手,反复说着一句话:“这个好!很好!第一炮打响了!”
“当时,领导还特批了200块钱,犒劳我们班组。”想起当时的情形,吴健仁忍不住笑了。
这个专业干得很苦
莆田电业局的带电作业专业,是吴健仁一手操办起来的,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问及最大的感受,吴健仁沉思片刻,意味深长地说:“这个专业干得很苦!”
高压带电作业到底苦在哪里?它是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与配网带电作业相比,高压带电作业电压等级更高,铁塔更高,风险也就更大。而且,莆田地区的输电铁塔大多在高山上,吴健仁和同事们常常要负重10多千克,爬到好几百米高的山顶,才能开始干活。“拿着这么多东西翻山越岭,到了现场就已经很累了,还要接着登塔干活。一天下来,真的很累很累。”吴健仁说。
输电线路距地面少则五六十米,多则上百米,所以吴健仁他们的工作全部是高空作业。对一般人而言,爬到这么高的地方就会头晕目眩,而他们还要进行细腻的线路作业,有时候挂在半空中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带电作业的人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林晴阳说。因为在电场里干活,上下左右都是通了几百千伏电的导线,所以常常要蹲在甚至趴在铁塔上工作。即便是坐着,也只能坐在一个用铝合金编成的简易小筐里,背靠一根钢条,脚蹬在
梯子上,整个姿势很是扭曲。
吴健仁所说的“苦”,还包括技术创新压力。他说,这些年输电线路的技术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带电作业的手段要不断更新。在这方面,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先后研制出10余件实用的工器具,并获得5项专利。
9月,一条跨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220千伏线路,需要进行线路补强作业。一般来讲,导线补修条的长度只有四五十厘米,带电作业人员拿起来很方便。但是由于这条线路跨越了高铁和高速公路,线路强度要求较高,所以它的补修条长达3米。这么长的补修条,怎么递给线路上的作业人员?线路上的作业人员怎么搬运、安装?这可给吴健仁和班员们出了个大难题。
他们花了3天时间研究方案,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搭一个简易的可移动平台,挂在线路下方,补修条可以放在这个平台上。这样一来,作业人员干起活来就方便多了。
对带电作业人员来讲,最难熬的是三伏天里的任务。高压带电作业服重三四斤,里面还要套一层阻燃服。除了脸部之外,整个身体都被包裹在厚厚的防护服里。在炎炎夏日里,干完活下来,班员们浑身上下就像用水洗过,有时衣服不用拧,就自己会滴水。
吴健仁说,在高压电场里,皮肤裸露的地方,感觉就像是被蜘蛛网粘住似的,又痒又麻。脸上的毛发根根直立着,胡须硬得像刷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