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莆田高压线上的舞者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国家电网报    2011/12/13 9:51:59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地点是在带电的导线上,在几百千伏的电场里;他们与高压电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为的是让客户不受停电之苦。他们就是福建莆田电业局高压带电作业班的员工。

莆田带电作业第一人

吴健仁今年46岁,是高压带电作业班班长。他面目清秀,个头挺拔,一身白衬衫黑西裤显得很有精神。班组成员林晴阳说,吴班长是因为今天要到局里开会,才穿得这么光鲜的,平日里都是一套蓝布工装,从早穿到晚。

高压带电班共有10名员工,负责莆田35千伏及以上线路的带电作业任务。莆田电业局的带电作业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吴健仁就是这个专业的负责人。1988年,莆田地区的第一次带电作业就是他亲自执行的,是名副其实的莆田带电作业第一人。

说起第一次带电作业的经历,吴健仁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泛黄剪报,这是一张10厘米见方的小纸片。纸上是当年《湄州日报》对于这次作业的报道,文章不长,只有400多字。纸片背面,一行用蓝黑色钢笔写成的字迹,记录了这篇报道的时间:1988年3月18日。

那是一次补修220千伏导线断股的作业,吴健仁一个人爬到60多米高的空中完成任务。他说,由于是莆田地区第一次带电作业,当时场面很壮观,地面上密密麻麻站了很多领导和同事。能不能成功,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医院的救护车在一旁待命,派出所的警察也来维持秩序。当吴健仁顺利完成任务,从铁塔上下来时,现场掌声雷动。莆田电业局局长拉着吴健仁的手,反复说着一句话:“这个好!很好!第一炮打响了!”

“当时,领导还特批了200块钱,犒劳我们班组。”想起当时的情形,吴健仁忍不住笑了。

这个专业干得很苦

莆田电业局的带电作业专业,是吴健仁一手操办起来的,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问及最大的感受,吴健仁沉思片刻,意味深长地说:“这个专业干得很苦!”

高压带电作业到底苦在哪里?它是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与配网带电作业相比,高压带电作业电压等级更高,铁塔更高,风险也就更大。而且,莆田地区的输电铁塔大多在高山上,吴健仁和同事们常常要负重10多千克,爬到好几百米高的山顶,才能开始干活。“拿着这么多东西翻山越岭,到了现场就已经很累了,还要接着登塔干活。一天下来,真的很累很累。”吴健仁说。

输电线路距地面少则五六十米,多则上百米,所以吴健仁他们的工作全部是高空作业。对一般人而言,爬到这么高的地方就会头晕目眩,而他们还要进行细腻的线路作业,有时候挂在半空中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带电作业的人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林晴阳说。因为在电场里干活,上下左右都是通了几百千伏电的导线,所以常常要蹲在甚至趴在铁塔上工作。即便是坐着,也只能坐在一个用铝合金编成的简易小筐里,背靠一根钢条,脚蹬在

梯子上,整个姿势很是扭曲。

吴健仁所说的“苦”,还包括技术创新压力。他说,这些年输电线路的技术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带电作业的手段要不断更新。在这方面,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先后研制出10余件实用的工器具,并获得5项专利。

9月,一条跨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220千伏线路,需要进行线路补强作业。一般来讲,导线补修条的长度只有四五十厘米,带电作业人员拿起来很方便。但是由于这条线路跨越了高铁和高速公路,线路强度要求较高,所以它的补修条长达3米。这么长的补修条,怎么递给线路上的作业人员?线路上的作业人员怎么搬运、安装?这可给吴健仁和班员们出了个大难题。

他们花了3天时间研究方案,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搭一个简易的可移动平台,挂在线路下方,补修条可以放在这个平台上。这样一来,作业人员干起活来就方便多了。

对带电作业人员来讲,最难熬的是三伏天里的任务。高压带电作业服重三四斤,里面还要套一层阻燃服。除了脸部之外,整个身体都被包裹在厚厚的防护服里。在炎炎夏日里,干完活下来,班员们浑身上下就像用水洗过,有时衣服不用拧,就自己会滴水。

吴健仁说,在高压电场里,皮肤裸露的地方,感觉就像是被蜘蛛网粘住似的,又痒又麻。脸上的毛发根根直立着,胡须硬得像刷子一样。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