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我刚说到的把断路器操作箱的回路和本体的分合闸回路一体化融合设计,就是要把控制单元下放到机构里,这主要是体现了集成化和先进性的概念。比如11万伏的站有些可以把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以及测控保护等整个硬件都整合,这样一路电源就够了。GIS局放量的测量采用预埋传感器的模式,采用便携式局放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体现了经济性。这样一个站只需要一个测量仪器,本身预埋式传感器成本不高,局放的变化量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坏的,比如中压开关柜局放超标一年以后才会把绝缘、铜等慢慢的腐蚀掉,这种情况就不一定要实时的去监测,比如一个月拿便携式的传感器测一次,我觉得这也是,国网实现实用性合经济性的方法,而且还不失去可靠性。2011年新建的几个站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机械特性基本上都装了,它相对于局放价格便宜一些。机械特性需要开关动作才能测量,那么就装在线,只要动作就能测到数据,而局放可以不动作,只要变电站运行,随时可以监测,这样就可以用便携式而不用在线监测。
问:输电网相对来说稳定,而配电网就复杂的多,所以发展智能电网应更多的关注配电网,这个说法您赞同吗?
游一民:将来智能电网要在国内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问题,二是电网本身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用户都是在配网侧,所以只输电而不做配网是没有用的。智能配网是比较大比较复杂的一块,相对来说要难做一些。以前一直在探讨没有一好的标准和模式,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好的产品。近期,行业内很多人将一些精力投入到配网智能化方面,在配网的产品方面下功夫。从配网的系统方面讲,这是关注的重点,我想这方面是会有一些突破。设备上就是融合一体,把产品做的简洁可靠方便,让人用着好用。配网刚开始做,实施的不是很多,还处在讨论阶段,但前景广阔;就配网设备厂商来讲,也出在水平会良莠不齐,这样会导致较多问题的出现,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从标准层面讲,配网的应用比较少,所以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标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去指导应用。配网本身比较复杂,很难形成标准。现在主要是讲配网的自愈能力,切除故障等,这个难度比较大,难度主要体现在网络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