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智能电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国家在政策方面应给予怎样的支持?
游一民:目前国家在系统方面给予较多政策支持,实际上我们的差距还是在装备上,而设备和装置才是系统的核心。我国的产品和国际大公司的产品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包括研发和制造,不仅仅是制造,研发上也有很大的距离,目前研发还处于跟着别人走阶段,缺乏自主创新的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家应该在装置和装备的创新上多投入一些。我觉得对于这种传统产品换一种模式来投入或许会有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在控制保护这块做的比较好,丝毫不亚于国外。南瑞、南自、四方这三家在控制保护方面占了整个市场的70%左右,这主要是国内的控制保护资料过关,服务比较好,比较灵活,价格还不高,所以国外很难打进中国市场。但是一次设备的制造不行,像开关变压器等还是和国外有差距的。
问:如何提升智能电力设备的国产化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游一民:首先,毋庸置疑是从数字化和智能化。其次,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再次,就是产品的可视化方面。个人认为可视化中压产品中的应用还是很有限的,中压产品本身可靠性比较高,价格比较便宜,把太复杂的东在西装进去就有点头重脚轻了。所以在可视方面,不同的产品持不同的观点。
电器工业:智能电网的发展将带来一、二次设备体系的融合,这将打破现有设备制造企业的市场格局,您认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局面?
游一民:智能电网使一次和二次设备的融合。一次设备升级为智能电力设备,二次设备升级为智能控制单元,这肯定是革命性的变化,它使一次和二次设备质检没有明显的界限。未来的一次设备里含有二次设备,二次设备的功能转移到一次设备中,融合为更为集成化的单元,一次和二次设备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传统的一次和二次设备直接相互孤立相互分离的研发和制造格局将被打破,这就意味着整个设备制造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目前,我感觉一次和二次设备太过分离,这和我们之前的产业布局是相关的,像ABB、西门子等公司有一次与二次融合的设备,国内的产品都是分离的。这种分割的模式肯定是不合理的,将来肯定会被打破。现在许多一次和二次设备的企业都在互相兼并。例如,南自和ABB就有合作的意向,将ABB的一次设备与南自二次相融合。据我所接触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设计理念,差距很大,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难度。一体化设计肯定是融合的概念,所以将来,一、二次的企业要进行深层次的融合,或者是兼并、重组的过程。一次、二次设备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将来要做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设备,现在智能一次设备运行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需要多次的调试,主要就是一、二次设备分离所造成的。
问:您觉得现在二次设备将发展成可即插即用的插件的构想可能吗?
游一民:就个人而言,不认同这个设想。因为一次、二次设备是分不开的,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和轮子一样。一次、二次设备应该是一个融合,一定是要融合设计了才能成就一个完美的产品。就像前面谈到的二次元件都要放到机构里,这怎么即插即用?这种构想可能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就像以前开关和开关柜都是买两家的,但是这种配合将来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互感器本体和他的保护MU的合并单元根本不可能分开,这二者要放到一起调试才称其为一个产品,而且每家的都不能通用。即插即用必然是一个孤立的分离的设计,而不是融合。现在中压已经很明显,一个机构箱的智能模块代替了原来的辅助开关、一些硬接点,一些继电器等控制原件,而且和面板等融合设计,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机构箱,而即插即用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
问: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谈一下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如何实现实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
游一民:在《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中明确指出: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可采用电子式可感器,也可采用常规可感器,我觉得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而定。66kv及以下电压等级若采用户内开关柜保护测控下放布置时,宜采用常规互感器,我觉得这也不是绝对的,可根据产品的情况来确定。若采用户外敞开配电装置保护测控布置时,可采用常规可感器,也可采用电子互感器。宜取消就地跨间隔横向电气联闭锁节线,减少断路器、刀闸辅助接点、辅助继电器数量。当设备具备条件时,断路器操作箱控制回路可与本体分合闸控制回路一体化融合设计,取消冗余二次回路,提高断路器控制机构工作可靠性。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硬件进行整合,对于110kv变电站,可将线路保护,测控单元等整合。体现了集成化、先进性的概念。实际上,现在电子式互感器的成本要高于传统互感器,主要是因为它含有一些电子器件,但将来它的硬成本肯定是低于传统互感器,而且占用空间小,这种互感器肯定是发展方向。现在电子互感器包含很多技术,将来随着技术的推进,价格自然会降低。电子式互感器本身体积小,占用的资源较少,用的铁芯、线圈(铜和铁)都很少,而且以后电子的元件会是越来越便宜的,铜和铁是越来越贵的,这个趋势是肯定的。所以将来电子互感器的价格肯定会下降,这一定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