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差别在于我国和美国、欧盟的发展阶段不同。它们已经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GDP增速比我国低,而电力作为基础能源消耗产业,电力消费的增长幅度还要低于GDP。所以多年来,美国和欧盟负荷增长非常缓慢。再加上原有的基础设施,包括发电设施和电网设施,都比较完善,没有大规模建设的压力,所以美国和欧盟可能更侧重于改造,以适应智能电网的要求。而我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除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还要考虑常规能源的建设。既要考虑配用电的协调,也要考虑用电需求的满足。又由于我国能源分布不均,所以需要建设特高压电网来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而对美国来说,电网本身已经很稳定,不需作出很大的调整,因此也不存在大规模输电的需求。这和我们国家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知,我国在改革电力系统过程中同步推进智能电网,避免了重复建设,比后期改造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而在输电网、配电网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投入较多。正是不同的需求导致了不同的模式。
尽管模式不同,但我国的智能建设对于美国和欧盟来说,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美国和欧洲的电网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老化的阶段。比如法国,该国电网设备的平均寿命已达40年,存在一个大规模更新换代的过程。我国特高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特高压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也开始逐渐开展输电网的改造研究工作。
记者:今年,美国电力科学院在其《智能电网成本与收益评估报告》中估算,美国全面落实现代化电力系统和智能电网的花费为3380亿美元到4760亿美元,而收益将达到1.3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您如何看待这一评估数据?
李敬如:美国电力科学院在《智能电网成本与收益评估报告》中估算的智能电网花费和其资产规模基本上是匹配的。但是该报告并没有提出计算收益的具体方法和参数设置,因此得出的数据是否合适,现在还不好下定论。关于智能电网的收益实际上是比较难计算的,我院现在也在进行智能电网成本收益的分析,就成本而言,就是将智能电网的成本和常规电网的成本区分开。但是在收益方面如何将其与常规电网进行区分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现在就致力于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区分的模型,但是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可靠性等问题。对全社会而言,节能减排的效益所占比例较高,相当于成本的4-5倍,但不管怎么分配,都是全社会共享的效益。而对企业来说,如何将收益物化成可以计算的资金,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智能电网收益真能达到1.3万亿到2万亿,而且那些参与的企业、用户、设备制造商乃至政府都能享受到收益,那么肯定能有力地激起各方的投资意向。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收益还存在争议。相对而言,我们自己的估算更趋于保守。
全社会都能享受到效益,节能减排的效益能占到比较高的比例,因为实际上它的效益是成本的4到5倍,但是,相对于企业而言,该如何物化这些效益,变成可以计算的资金等,这些都比较难。如果真的是1.3万亿到2万亿,如果能够让参与的企业、用户、设备制造商乃至政府都能享受到收益,各方的投资意向可能会比较高,四到五倍的收益肯定会有很多投资,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收益还是有争议的,相比而言,我们自己的估算就趋于保守一些。
记者:在严峻的能源形势下,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如丹麦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意大利也加大了太阳能开发力度等等。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与负荷中心严重失衡,也亟需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智能电网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您认为应如何规划能源布局,充分发挥智能电网对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
李敬如: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规划能源发展布局要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上来讲,需要从整体上对能源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同时,因为智能电网的技术更加先进,运行上也更加灵活方便,如何在微观上适应也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能会出现失衡的问题。
对于可再生能源,我们在秉持肯定态度的同时要理性地看待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是所有的能源储量有多大就意味着可利用的数量就有多大,若要计算出真实的可利用能源的总数,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力系统或能源部门的资源分布评估,而是一个集合了火电、水电、风电及气象等部门意见的综合性评估。首先是对资源本身蕴藏量和利用方式的评估,以天然气为例,目前气源就比较紧张,而对于利用天然气发电是否可行的问题,历史上是有过经验教训的。以前缺电的时候,建成了一些小型的天然气发电组,但最终还是因为缺乏气源而不得不关闭,这件事就让我们看到了项目先期评估的重要性。但我个人认为,无论评估结果如何,我国总的能源潮流不会改变。即便东西部所有的太阳能和风能的分布是平衡的,但是考虑到东部的诸多人口和产业,西电东送的格局也是不会改变的。即便不做深入研究,也可以认识到上述结论,这是整个能源布局上的共识。以前我们比较强调就地评估,但是在现实层面来看,我国的人口分布与经济结构决定了只能遵循上述原则。
另外从微观方面来讲,清洁能源和常规能源是不一样的,前者运行方式的不确定性更大,带给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压力也比较大。因此从微观的视角来看能源规划,应该对每个分布电源的接入做更多的统筹考虑、分析计算和评估。因为之前火电的运行特性比较稳定也比较好控制,所以很多只是做了电力评估,但是随着分布式能源并网的逐渐增多,调度会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也变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