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灾区重建的效果,关键取决于科学规划、科学重建。不仅要原地起立,还要跳起摸高。四川省电力公司重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以科学规划引导灾区全新布局,催生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电力公司立足灾区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的基础上,地震当年编制完成《四川省电力公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科学指导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时配合省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能源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规划》,并先后完成重建规划的中期调整和重建项目再评估工作。规划体现了前瞻超前,处理好了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
地震让四川省电力公司更加注重科学救灾和科学避险,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指挥中心监测预警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在南充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电网备用调度中心;在龙泉驿建成全国电力应急培训示范基地,组建国家电网公司首支专业应急救援队。在应对四川后来发生的“8·30”攀西地震、攀西干旱、“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和“4·14”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这套建立在科学救灾和科学避险理论基础上的应急救援体系得到检验和体现。
责任:以人为本指引重建民生优先
大灾面前,生命至上,安民为重。灾难是一块试金石。四川省电力公司作为中央在川特大型国有企业,以人为本、奉献社会的责任让我们坚定前行。
灾后重建,民生项目进展最快。四川省电力公司竭尽所能帮助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考虑尽可能长远,安排尽可能细致。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电力公司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坚持民生优先,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灾区住房配套供电设施建设。供区内所建成的48万余间活动板房和38万余间(顶)帐篷及其他安置设施,通电率均为100%。
重建伊始,四川省电力公司就积极跟踪灾区重建进度,及时安排配套输变电重建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阿坝东兴、下孟、绵阳桑枣、德阳南丰等一大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尽最大努力满足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和雅安等灾区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重建用电需求。同时,公司重建和新建水电送出通道工程13个,保障了紫坪铺、映秀湾等约255万千瓦因灾受阻水电和狮子坪、柳坪等近100万千瓦新增水电送出。与此同时,为满足灾区50个灾后重建工业园区和803个城镇的用电需求。四川省电力公司对灾后重建的供电服务工作统一策划、规范行为,将灾后重建的各类用电需求纳入绿色通道,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和灾区人民提供人性化、差异化服务。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在相关政策未出台的情况下,该公司出资2.6亿元积极实施安置房供电工程,确保“建成一户,通电一户”,及时安排灾区教育、卫生等公用事业单位的配套供电设施建设。截至2011年3月底,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完成了城镇住房灾后重建及维修加固住房“一户一表建设”,约19.63万户,为灾区40个公共事业单位全额出资实施了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其中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使灾区电网水平大大提高。
愿景:智能电网引领灾区电网重生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破茧成蝶的重生历程,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受损电力设施的加快重建和提升发展,既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起跳,电力须先行。地震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电力设施本身就比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抓住机遇推进电力设施恢复重建,一批关系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整个灾区电力设施建设大大改善。
以特高压为骨干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速。2010年9月29日,全国首座县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灾后的北川新县城建成投运,使北川新县城的供电能力、智能化水平达到全国领先。震后的四川,持续不断向外界传递出“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四川省电力公司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把加快跨区联网、提高四川电网供电能力作为服务“两个加快”大局的中心工作,全力争取、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德阳至宝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四川电网进入跨大区、特高压交直流联网运行的新阶段。实现了由局部电网到综合枢纽电网的跨越,成为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