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五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减碳贡献举世瞩目,惠民利民成效显著,国际合作日益深入,为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市场化程度提高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引领,以消纳责任权重为核心抓手,以绿电绿证交易为市场化引擎,以各类创新开发模式为实施路径,成功构建了“目标引领-市场驱动-多层次开发”的新发展格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制度保障。
“十四五”期间,具有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出台,明确了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制度、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以及促进绿色能源消费机制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将从法律层面健全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国家能源局每年发布并监测各省级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有效地保障了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
“十四五”是风电、光伏发电告别电价补贴,实现平价上网乃至进入电力市场的关键时期。一系列市场化政策的出台,确保了行业的平稳过渡和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发布的《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从体现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方面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发展。
二、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发电成本竞争力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量”的领先和“价”的优势。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实现跃升式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是可再生能源发的电。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在电力装机中占比56%,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其中,风电光伏合计装机达到14.06亿千瓦。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2%。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1.8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8.6%,与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18348亿千瓦时)基本持平。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达18.9亿千瓦。
图 2011—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及占比
“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单一发电,而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新模式、新业态。“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治沙”“光伏+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模式大规模推广,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生态修复的双重效益。在风电领域,“风电+海洋牧场”“风电+海水淡化”“风电+制氢”等探索也方兴未艾,特别是在海上风电领域,综合能源岛的构想正在变为现实。
“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断下降,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已低于化石能源发电。陆上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降至4000元左右,集中式光伏发电平均造价约每千瓦3000元。资源较好地区的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已降至0.3元以下,低于煤电的发电成本,具备了商业化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实现了由应用创新向基础创新和前沿创新的延伸。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成以上,我国企业制造的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风电领域大型化、深海化、国产化并进。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已普遍达到5~6兆瓦级别,16.2兆瓦陆地风电机组已在江苏盐城安装完成。海上风电机组更是迭代迅速,16兆瓦、18兆瓦机组已下线并投入应用,26兆瓦机型已在山东完成吊装。长期以来制约中国风电发展的主轴轴承、齿轮箱、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的“卡脖子”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我国企业研制的大型风电轴承已实现批量应用。“三峡引领号”“海油观澜号”等漂浮式风电机组安装完成,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漂浮式风电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及运营的全链条技术能力。25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全尺寸地面试验平台的建成,为未来超大型机组的研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公共测试服务,夯实了创新基础。
光伏领域技术路线不断涌现,效率不断提升。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HJT(异质结)、IBC(叉指背接触)等N型高效电池技术快速崛起,其量产效率已普遍超过24%,正在取代PERC电池,成为新的主流。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的研发效率更是多次突破30%,为光伏进一步腾飞打下基础。
除发电外,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绿色氢、氨、甲醇等“绿色燃料”的技术也开始起步。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地的大型“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陆续启动。尽管目前仍处于示范阶段,但其对于难以电气化的重工业、重型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脱碳具有战略意义,是我国布局未来能源体系的关键一步。
四、减污降碳成效显著,有力支撑“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2亿吨,风电光伏设备2024年出口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5亿吨。“十四五”前四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累计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亿吨以上。同时,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推广使用也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这些环境效益,不仅改善了国内的空气质量,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蓝天白云,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我国已经从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者”,稳步迈向“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惠民利民成果丰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可再生能源项目,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和风电项目,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来源,探索出了一条能源转型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新路径。
我国创新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户贫困户、每年产生发电收益180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户用光伏累计装机达到约1.8亿千瓦,每年可为农民增收约140亿元。
“十四五”期间实施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更紧密地结合。通过“公司+村镇+农户”等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租金或电费分红增加财产性收入,项目开发企业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地方政府税收,实现了“建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多赢局面。
此外,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初见成效,农村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承载能力稳步提高,农村地区电能替代持续推进,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电力自主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六、国际合作不断拓展,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我国在“十四五”期间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能源治理,通过国际合作将中国的技术、产品和经验与世界分享,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
“十四五”期间,我国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能源合作交流机制,如中美、中欧、中国-中东欧、中国-非洲等能源合作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绿色能源合作成为新的亮点。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签署了大量双边合作协议。我国以实际行动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可及性,加速其低碳转型进程,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我国企业的身影活跃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的第一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承建的风电、光伏项目遍布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我国可再生能源制造业也积极推进全球布局。光伏、风电的头部企业纷纷在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以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配置,更好地服务当地市场。
七、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展望与建议
在我国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力量,承担起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职责。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0%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在未来的35年内每年至少提高一个百分点,发展空间大、任务重。
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时期。自“十五五”起,我国将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并将碳排放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对清洁低碳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十四五”规模化扩大的基础之上,“十五五”可再生能源不仅要在能源供应中增量,更要在能源消费存量中进行规模化替代。
同时,国家正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将不断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的市场机制,既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基本收益,又能够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充分消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保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十五五”期间,为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关于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目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最低比重、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和绿色能源消费促进等制度;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订,调整优化全额保障性收购机制,完善市场化价格机制,建立支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等法律制度。
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不断拓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场景。通过虚拟电厂、绿电直连等新模式,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提升终端领域智慧能源创新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电网友好性和消纳能力。加大可再生能源在绿色热力、绿色燃料等非电领域的应用,形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清洁供热+绿色燃料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全方位推动可再生能源在消费侧的应用。
我们坚信,在不断健全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支持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持续加快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国新型能源体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