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中欧新能源合作机遇挑战及应对举措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能源新媒  作者:罗佐县  2025/4/21 17:46:05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新能源是中欧能源合作的突破口。

文/罗佐县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加征关税成为其近期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特朗普主导下,美国不仅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对欧盟关税加征也是近在咫尺的事情。慕安会上美国副总统万斯对欧洲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引发欧洲政坛强烈不满,欧盟对此作出了回击;在对待乌克兰问题上美国的态度触发世界众怒,欧美之间认知与行动的裂痕进一步加深。假如特朗普任期内这样的霸道做派持续下去,欧美的对立矛盾估计会进一步以尖锐起来。这一形势将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欧盟的经济决策,影响到欧洲的能源道路选择,近期欧盟出台的《竞争力指南》就是信号之一。

能源问题一直是欧洲发展的重大关切

能源问题一直是欧洲的软肋,欧洲国家对此高度关注。由于本土化石能源供应量有限,欧洲很早就开始谋划发展新能源,在新能源的产业化推动方面欧洲一直比较积极。现在看来,不仅仅是美国在追求能源本土化生产,欧盟也在积极尝试,各个国家大抵都想朝这一方面努力,能源本土化生产最能体现能源安全,特别是对大国而言。

只是由于对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挑战及困难估计不足,欧洲在行动上略显激进。具体表现在欧洲提出的各项绿色发展目标相对超前,比如禁售燃油车计划、碳中和路线图都是率先在全球提出的。当然,对困难估计不足产生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2019年前后年因为气候反常、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欧洲气荒、电荒就一度让欧洲政要和民众十分头疼,这个影响也波及到了世界。比较而言,美国能源荒的应对就自如了许多。虽然美国也面临气候反常变化导致的能源需求波动的冲击,也面临能源危机的冲击,但美国依靠化石能源强大的生产能力保底,在处理能源短缺问题上相对压力要小很多。

能源危机后欧洲的做法较为理性,对能源危机的诱因做了深入的反省,对激进的、矫枉过正的能源转型政策进行了反思与调整,一定程度上重新向化石能源回归。但这个回归并不意味着欧洲对先前的发展新能源战略的放弃,而是对新能源的发展保持了足够耐心,从长计议,该发力的时候依然发力。

国际形势风云变换

进一步坚定欧洲选择新能源

欧洲长期以来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程度高,重点是石油天然气,俄罗斯经常以油气为武器,对欧洲施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俄乌冲突触发的俄欧矛盾。之前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一紧张,欧洲马上就心惊胆战,因为俄罗斯关停经乌克兰流向欧洲的天然气气源之后,欧洲民众的过冬都成了问题,这个历史上已有数次真实事件上演,此不赘述。由于对俄气依赖程度过高,欧洲长期以来一直有摆脱俄气的强烈愿望并为此付诸行动且取得效果。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每一次俄乌冲突之后,欧洲对俄油气的依赖程度就会有所下降,俄乌冲突似乎成了欧洲降低对俄能源依赖程度的“催化剂”。最近一次的俄乌冲突周期之长、激烈程度创下记录,欧洲没有闲着,继续在俄气替代这一方面做出努力且再次取得了成效。正如冯德莱恩所讲的那样,俄乌冲突持续三年期间,欧洲从美国、中东等国寻求新的天然气来源,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欧盟对俄油气出口发起制裁后俄输欧天然气的缺口,实现了新的均衡。

但这种新均衡并非固若金汤,牢不可破,属于弱平衡,主要原因是美国参与在其中。特朗普执政风格的不确定性触发了系统性风险。

欧盟对俄发起制裁,显著降低了自俄油气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抵制的俄气的份额被美气取而代之。欧洲进口美国天然气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成本问题,美国的天然气价格要高于俄气,为此欧洲政界一直与美国政府交涉,希望在出口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有所让步以减轻政府的补贴压力。但欧美距离遥远,仅运费就高出俄气输欧不少,所以美国天然气输欧天然气价格很难降下来。

再则欧洲制裁俄罗斯、短期内天然气替代事实上也难上加难,打破旧的市场均衡需要时间和努力。欧洲近邻中东、非洲短期天然气产量激增并不具备条件,澳大利亚的气源输送欧洲与美国气源进入欧洲面临类似的运输成本瓶颈。凡此种种,决定了短期内美国的天然气成了欧洲的刚需,欧洲与美价格谈判空间并不大,也就只能任人宰割、忍痛接受高气价,但欧洲内心并不甘于此。鉴于利用非俄气源规模有限以及美国气源成本高昂,欧洲内部对俄气进口看法上并不一致,匈牙利、波兰等国就主张扩大自俄天然气进口。

但目前的国际形势使得欧洲这种自俄油气恢复的希望之火被无情浇灭。近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赴美与特朗普总统就美国援助问题的谈判遭遇困境,美国政府对乌克兰的态度让欧盟国家空前团结,欧盟支持乌克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此形势下对于俄罗斯,欧盟的制裁只能加码,至于增加俄气进口基本上更没有可能了。

不亲美、制裁俄罗斯形势下欧洲要实现能源独立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新能源。2024年欧洲联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47.4%,接近总发电量的一半,主要缘于太阳能、风能发电量增长迅速。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的特点,2024年欧洲部分地区一度因午后太阳能供大于求,出现“负电价”或“零电价”现象。为了更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欧洲还需大力建设储能设施,目前的储能就是空白点之一。虽然欧洲的储能电池装机容量2023年已经达到16吉瓦,比2022年增加一倍,但截至2023年底,储能电池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其中70%在德国与意大利。总的看来,欧洲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空白还是比较多的。欧洲要将此短板补齐,仅靠自力更生还不够,争取外援是有效路径。

中国与欧洲新能源合作空间巨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国,新能源发电量全球领先,同时中国是全球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大国,产品出口世界各地,欧洲是主要市场。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尽管中欧贸易经历了贸易摩擦,但双方贸易额仍然实现了1.6%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剂”。其中新能源领域的绿色合作尤其令人瞩目,新能源合作成为推动中欧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批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新能源业务拓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电动汽车、电池、新能源制造业等领域的企业。

这些中企的成功布局,不仅推动了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也促进了中欧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由于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对于欧洲发展新能源同样必不可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中法企业家会议上特别提到,中国在电池、新能源车、光伏等领域拥有举世公认的专长,欢迎中国企业到法国投资。

目前中欧新能源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欧盟跟风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或反补贴税,包括电动汽车及光伏产品等。欧盟对中国产品加征税收深层次目的是保护本国产品,至于以关税或反补贴税的形式并不重要,正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欧盟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征收反补贴税的做法在欧洲内部的认识也不是铁板一块,反对者大有人在。

此外中国产品输往欧洲的又一重大障碍是碳关税。如果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碳减排不能得到国际认证,重点是欧洲标准认证,中国新能源制造业产品销往欧洲就将面临新的障碍。但就目前形势看,欧盟在碳关税政策执行方面并非教条严苛和一成不变,视情况需要的改变时有发生。欧盟执委会26日则宣布大幅降低“碳边境税”(CBAM)的适用范围,排除约90%原被纳入的中小型进口业者,并对仍适用该法的业者简化行政负担。欧盟强调这一新作法仍涵盖了99%的碳排量。若欧盟发展新能源愿望迫切,中国新能源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出口欧盟或将迎来新的转机。

推动中欧新能源合作的建议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打到了别人,也将伤及自身,惹得天怒人怨不得安宁。目前美国国内的通胀风险就因关税加征而进一步增大。特别是特朗普入主白宫后走得是能源倒退路线,主导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与世界潮流相悖。美国、欧盟、中国作为三大经济体,此前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如今美国的退场减少了气候治理的动力,客观上为中欧在该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双方新能源合作宜进一步推进,有共同的使命和合作基础。

一是借助各类官方民间平台,加大中国企业与欧洲商界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发现贸易合作机会。基于中欧气候变化治理的共同使命,宜加强与欧盟委员会的磋商与沟通,同时基于欧盟新近出台的降低碳边境税适用范围的政策松动,抓住时机推动中国产品重点是新能源制造业产品及新能源汽车出口,最大程度争取政策红利。

二是鼓励和引导中国新能源企业赴欧洲投资。发挥中资企业在新能源管理和技术、成本方面的优势,匹配欧盟绿色能源发展的内在需求,发掘拓宽中国企业赴欧洲投资机会。中国企业通过本土投资欧洲新能源产业,助力欧洲能源本土化发展目标,有效规避关税影响,为中资企业在欧洲赢得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三是加大国内新能源制造业与绿电耦合,提升产品绿色发展水平,加强中国产品减排国际认证。紧抓当前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如期推进的国情及发展机遇,有意识推动中国新能源制造业与绿电基地的基地化建设,推动制造业与绿电耦合,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同时完善各类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制造业减排技术和效果的国际认证,为中国更多产品出口欧洲创造有利条件。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