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90岁“超人”退休了 来看看李嘉诚的能源资产帝国(3)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整理    2018/3/19 9:26:09  我要投稿  

(二)推销员

来往茶楼的客人里,最让李嘉诚羡慕的是实业家。17岁那年,李嘉诚辞掉了跑堂的工作,到塑胶厂当起了推销员。

香港街道

上世纪40年代的香港,制造业才刚刚起步。

推销员,被誉为“进阶富豪的必经之路”,也是天底下最复杂的职业。一个成功的销售员,要能跑能说能揣摩。

少年时跑堂的经历锻炼了李嘉诚的心智和体魄,即使连续12个小时不落座也不会腰酸腿痛。为了节省路费,李嘉诚外出联系业务也靠双腿,从不乘车。和一般销售不同,李嘉诚不靠死皮赖脸软磨硬泡,而是想办法让客人自愿从腰包里掏钱。

李嘉诚非常注意市场和消费者使用这类商品的情况。他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记下来,以后就知道什么样的商品到什么区域去推销。

由于洞察人心,熟知行情又推销有术,短短几年时间他就被提升为业务经理。做塑胶厂的业务经理,在精进了业务技能同时又趁机熟悉了塑胶行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吃透了这一方风云的他,毅然辞掉了经理的职位,用仅仅7000港币的积蓄,再向朋友七凑八凑来五万,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的塑料工厂。彼时的李嘉诚,不过21岁。

从1946年到1950年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大陆流入香港的资金超过5亿美元。在1949年首季申请登记设厂的工厂有大约6成是从大陆迁至香港,包括纺织、火柴、橡胶、五金、化工等工厂。1949年至1950年间,由东南亚等地流入香港的资金有10亿港元之多,加上1950年朝鲜战争对香港转口贸易的打击,香港开始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过渡。

(三)“塑料花大王”

长江塑料厂是一间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的小厂房,只有一台转手来的压塑机。

和所有创业者一样,日夜担心自己的一手创办的公司会垮,所以凡事都亲力亲为。李嘉诚也不例外。建厂初期,从采购、设计、生产、推销,李嘉诚都亲自过问。白天出门联系业务,夜间回厂搞设计,每天工作16小时。

也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李嘉诚希望尽快扩大再生产。由于扩张的渴望过于急切,却忽视自己后备资金不足的情况,而且工厂设备简陋,深陷资金周转不灵的泥沼中。承接的订单太多,工厂人手不足,影响了产品的质量,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公司一时陷入低潮。

然而就在50年代那段沉浮岁月中的某天,李嘉诚随手翻阅一本英文版的《塑胶》杂志,其中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杂志刊登了一则有关意大利的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帮助工厂度过难关的可持续发展商机,即刻他便启程前往欧美市场做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苏联人扫墓喜用塑胶花,北欧人喜欢用塑胶花装饰,美洲人连汽车内和工作地方也会用塑料花装饰。欧美市场兴起的塑料花热极有可能波及香港。

这让李嘉诚回想起,在推销自家产品时,香港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售卖塑料花。他知道香港人喜欢摆设,而且生产塑料花的技术要求不高。

出于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的迅捷反应,从欧洲回来时,李嘉诚已经争取到一大批海外订单,必需的设备也已经在运送途中。1958年,李嘉诚义无反顾转产塑料花,当年的营业额高达1000万港币。

50年代,长江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远销欧美。

彼时的香港,享受着迅速的攀升人口红利,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劳动大军。

与此同时,李嘉诚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工厂,大量内销和外销令工厂的年利润猛升到千万港币。香港商场的“长江”塑料花争奇斗艳。

由于塑料花畅销的大好,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涌入市场。1972年,塑胶及玩具行业挤进了3,359家公司。

(四)“地产大王”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香港,制造业发展遇到了些麻烦,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发生转型,塑料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链,自然受到重大的牵连。

李嘉诚却当机立断,以300万港元卖掉塑料厂,进军房地产。

为什么是房地产?

除去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因人口急剧增长所产生的巨大住房需求拉动了上涨的房价外,60年代是香港“居建扩大时期”。中小型规模的房地产商在外资的带动下,纷纷集资改建,翻新旧楼。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房地产业全面发展,政府公屋建造于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李嘉诚在此时进军房地产,还有两个历史契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香港人心惶惶,很多富商纷纷廉价抛售产业,逃离香港。1964年,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挤提风潮,1967年又出现“九龙暴动”事件,使得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再加上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还未发出声明,在外商眼里香港的政治前途不明朗,只能作短线投资,因而外资介入香港地产市场的规模不大。

李嘉诚却认为,动乱是暂时的,房价早晚会回升。于是他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动用所有的资金来大量收购房地产。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200%的高利润。1971年,李嘉诚创办长江地产有限公司,72年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香港挂牌上市。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高达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

(五)凌驾英资

和记黄埔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记洋行,一部分是黄埔船坞。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到二战之后几经重组落入当时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家族之手。黄埔船坞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到20世纪初已经颇具规模,拥有维修和建造万吨巨轮的能力,已然是香港三大船坞之一。

在香港70年代初,祈德尊家族控制的和记洋行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兼并控制了黄埔和其他300家公司,而且打算筹集资金发展地产,然而过度的扩张使得它债台高筑,逐年亏损。1975年8月,为了充实资本,和记洋行以三分之一股权的代价获得汇丰1.5亿港元的注资。汇丰于1977年将其改组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李嘉诚收购战役的序幕也自此拉开。

尽管汇丰物色了卫理来打理这家巨型上市公司,但是集团亏空太大,短时间内很难有起色。这一切都被李嘉诚看在眼里,此时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收购的计划,大鱼吃小鱼的历史即将在李嘉诚手中被颠覆。

令人惊讶的是李并未立马收购和记黄埔,而却着手收购起当时香港最大的货运港九龙仓。

九龙仓

接下来,李嘉诚以虚打实,放弃收购九龙仓,给了汇丰面子,汇丰自然会回报一份人情,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正凭借其与汇丰深厚的关系在其中斡旋,李嘉诚仅以7.1元每股就获得汇丰手中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票,是当时市价的一半!而且汇丰还同意李嘉诚只要先付20%的定金,相当于用2400万美金作定金购得十多亿美金的资产。这样一来,加上从船王包玉刚那里购得的股票,李嘉诚共持有和记黄埔39.6%的股权,从而达到了成功控股的目的。李嘉诚旗下的长实资产仅6.93亿,却控制了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成为香港第一个控得洋行的华人。

(六)东退西进,超人的转身!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开始崛起。李嘉诚的投资重点,一直坚持“以香港为主”的方针。

邓小平和李嘉诚

直到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的发表,让李嘉诚看好改革开放的前景,于是他积极部署内地业务,计划加速与内地的经济合作。

其中一个受瞩目的项目便是在1991年4月落成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和李嘉诚的长实、和黄、加怡三家集团公司联合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金为2亿港元,其中李氏财团占50%,这是李嘉诚首次到深圳投资。

多年以来,李嘉诚为了避嫌一直不肯在潮汕地区做任何投资,直到1992年。李嘉诚有感汕头对住房需求很大,于是与当地政府达成意向合作发展50万平方米的商住楼计划,这就是“汕头第一城”。

为作百年计,李嘉诚决定将项目的本利润全部归入汕头大学发展基金。他下属集团在潮汕地区的投资项目,包括高速公路、货柜码头、海湾大桥、安居工程、电厂等等,金额大到可以亿计。

除了潮汕地区,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金额高达500亿港元,投资项目囊括了工业、地产、交通、金融、能源、通讯、港口以及高科技等诸多方面。

可是,从2013年陆续出售广州、上海陆家嘴等物业开始,李嘉诚就不断陷入撤资风波,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迁册重组,更是将这波质疑推到新的高潮。

东退西进,颇类似李嘉诚过往的诸多大动作,最开始极少有人能看懂,但越到后来,你就越佩服他的超前眼光与高瞻远瞩——这其中蕴藏的,是一个见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世纪老人才配拥有的洞见与睿达。

这次资产布局的大调整,明显是李嘉诚在长和系做的最后一次重大决策。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这次着眼下个百年调整的完成,才让超人放心在今日把商业帝国交给了长子。

(七)传承

豪门分家,无论是夫妻分财产还是兄弟分财产,往往是冲突不断,分财产演变成了争财产,香港豪门也不乏因为争家产而弄得兄弟反目,父子失和的狗血事件。

比李嘉诚大6岁的霍英东2006年去世,结果2011年底,因为争夺家产,三子霍震宇将二哥霍震寰告上法庭。

在澳门打造起博彩帝国的何鸿燊,只是病重入院,妻女子眷就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

老友郭得胜(新鸿基地产创始人)三个儿子为了争产,兄弟相残,最后竟闹到廉政公署。2012年3月底,甚至有媒体报道,大哥郭炳湘将由被告转为特赦证人,指证自己的两个亲弟弟。

这一切,李嘉诚看在眼里,又怎能置身度外?

83岁时,李嘉诚终于做出了安排。

LiKa-ShingUnityHoldingsLimited(以下简称:LKSUnity)为李嘉诚的上市王国旗舰,是长和系资产的终极持有公司,未“分家”前由李嘉诚三父子各持有三分之一。

2012年,原本由李泽楷持,LKSUnity三分之一权益转予李泽钜,令李泽钜持股量增至三分二,余下三分一继续由李嘉诚持有,7月16日生效。

同时,李嘉诚表示给次子李泽楷现金支持收购中意的业务,只是没有透露具体的金额。

长子稳健、次子有闯劲,超人的家产分配方案,一方面兼顾对两个儿子的公平,解决了豪门争产的隐患,另外一方面,让稳健的大儿子继承家产,也解决了公众股东的担忧。

06李嘉诚后,再无传奇!

是时势造超人,还是超人造时势?

这也许永远是一个不一而从的命题,能肯定的是,李嘉诚的艰辛努力以及人生大智慧,是他在商界所向披靡的最大必然。但他的商业帝国,除了自身的努力带来的必然,也存在些许的偶然。他有幸身在并不仇富,且对私有财富充分尊重的香港,而香港在中国经济崛起中极其特殊、独一无二的位置也让他的商业智慧有了如鱼得水的施展空间。

但这些必然与偶然,未来或许再难复制。

这也意味着,华人商圈,李嘉诚后,或再无传奇。

他的成就,其实是中华传统财富创造与传承文化之生命力强大的最好佐证。

他是华人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商业大才和传奇,他向世人证明了传承千年的最传统的中华商业文化所能达到的惊人高度。他的智慧与能力,足以治理一个大国,而不只是长和帝国。

自“长和”帝国始,如果中国的财富与商业文化,能进入一个独立创造——安心拥有——顺利传承的正常轨迹,则不单是李嘉诚之幸,亦国之幸。

谨向超人致以崇高敬意。

可以预见,即便是退休了,李嘉诚多半也会退而不休,继续为长和,为李家的日不落商业帝国的传承,为更多人和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