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基础较为单薄、不临江不邻海、交通运输不便、缺乏现代工业结构等,是贵州经济难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果贵州在发展工业上一味选择承接东部、中部产业转型升级,那么贵州的经济发展很难有大的增长。
2013年,北京市委常委陈刚调任贵阳市委书记。公开资料显示,现年51岁的陈刚,曾经分管中关村的工作。2014年,陈刚提出借助中关村的经验和优势帮助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
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是,高海拔、低气温、低能耗成本。而且在大数据产业上,各省都刚起步。只要贵州创造一个好的数据环境,也许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
但贵州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如何吸引大数据企业和人才进入是最大的问题。
是什么刺激贵州首先放开配售电经营权?
一个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背后,是巨量的能源消耗。根据《中国数据中心能耗现状白皮书》显示,2015年数据中心整体能耗已经接近1000亿千瓦时。这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一般而言,数据中心的能耗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50%以上。所以对于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来说,巨额的电费已经逐步超过了基础设施投入,成为数据中心运营的第一大成本。
而相对于其他省份,贵州的优势就是工业电价比较低。
中国2015年工业用电价格表
贵州省电网销售电价图
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效率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在面对引进新兴产业的巨大需求背景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是贵州率先推动贵安新区放开配售电经营权。
贵州政府推动电改的其一动力是,要借助电改红利,降低企业能耗成本,以此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3月份,贵州省印发《关于降低大工业企业用电成本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贵州省将推动大工业企业综合用电价格由0.56元/千瓦时平均降至0.44元/千瓦时,其中,大型数据中心用电价格降至0.35元/千瓦时。
除此之外,《贵州电网2016-2018年输配电价方案》也正式实施。全省输配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1.66分,其中,大工业下降3.06分。
这是目前输配电价降低幅度最大的方案。
输配电价的调整对贵州高耗能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数据显示,今年1-6月贵州电力用户实际减少电费支出20.3亿元。其中,大工业减少电费支出7.8亿元。预计全年可为电力用户减少电费支出约60亿元。
其二,贵安新区配售电侧改革试点是贵州电改尤其是售电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类售电公司中,拥有配电网运营权,又能开放性容纳社会资本,进军的又是增量需求的配售一体售电公司被普遍认为具备更好的商业可能。
有分析认为,从经济上来讲,配售一体让售电业务营收与过网费的收取能同时用于缩短配网投资回收期,商业上由于有保底和基础服务的天然优势,在售电业务和配电网建设投资等方面均拥有更多的商业想象空间。除主营电力业务外,未来还可在能源综合管理提供多种增值业务。由此,配售一体售电公司很有可能会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重要旗帜。
总结来讲,贵州要发展地方经济,而对于像贵安新区这样新的增量经济区,其电力需求和供给也是增量。2015年,贵安新区用电量约为4.5亿千瓦时,不到全社会用电量的千分之五。对电网公司让利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过程能够顺利推进下去。
配售电公司的利益
上文提到,贵州工业电价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成立配售电公司压力不小。
那么这些主体为什么愿意来参与投资?
根据最新推出的《售电公司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和《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文件均提到,配售电公司承担配电区域内电费收取和结算业务,按照政府核定的配电价格收取配电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收政府性基金和交叉补贴,按合同向各方支付相关费用。
而有政府参与的混合制配售电公司模式则有望打破电网公司一家主导结算权的格局。这个权益,或许是最大的红利。
根据资料显示,余额宝在今年6月份给出这样一组数据,余额宝资金规模达到7000亿,而用户数量则超过1.2亿人。换而言之,仅仅以7000亿的规模,就支撑起1.2亿人的高频金融消费市场。
再来看看电费。2015年度,国家电网的营业收入为2万亿人民币,南方电网营业收入为4707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几万亿的电费结算权益释放出来,一定能撬动更大的市场。
另外一方面,对于多元主体的公司,在电价较低的情况下,配售电公司为了保本也会去采用各种新技术来压低成本。由此进一步探知其配网运营的费用。这种配售一体的模式也有利于摸清一直理不清配网成本。
其次,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贵州省前三季度GDP增长为13%的情况下,贵安新区前三季度GDP增长为32%。配售电公司的成本其实和售电量有很大关系。2015年贵安新区生产总值为65亿元,而在贵安新区的规划当中,2020年,生产总值要达到1000亿元。随着未来贵安新区经济发展,区域售电量肯定会随之大涨,那么未来低电价、高技术含量的模式也有可能进一步实现。
不管怎么说,贵安新区配售电公司做了第一个去啃骨头的尝试。
下一个是谁?
随着电改进程不断深入,有社会资本参与的配售电公司会陆续成立。
从目前来看,本轮电改最大的受益方和主权方随着改革进程的清晰化,都在不断地向地方政府即园区级管委会倾斜。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进售电侧改革工作重点。比如除了贵州之外,重庆市售电侧改革试点已扩大到市级及以上所有工业园区;福建省提出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或部分地区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甘肃省在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中也提出开展园区型为主的售电侧试点工作。
那么,是否工业园区越密集的地方,配售电公司就越容易建成?
首先,配售电公司对配网规划、成本控制、资产管理、业务对接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和挑战。配售一体电力公司即便是继承了已有电力公司的衣钵班底,也要试图在新政策空间下闯出一条创新道路。
其次,从前文的分析以及贵安新区配售电公司案例来看,对于政府而言,当区域有经济发展需求的刺激,并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起来的情况下,由其带头来推动成立配售电公司才会有足够的动力。
也就是说,在未来,拥有地方经济发展压力以及需求的地区才有极大可能成立下一个配售电公司。
不过,即便有政府资源进入,电网企业是否谋求绝对控股,社会资本的话语权是否与出资比例对应,多方立场如何在资本分散的情况下获得和谐统一,都将是锱铢必较的妥协与争夺。
但电力体制改革已经逐步迈入深水区。在这过程中艰难前行的每一个人都会是历史的参与者和造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