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弃风问题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而“电网" title="电源电网新闻专题" target='_blank'>电源电网协调”的说法作为弃风的原因与解决方案似乎仍具有很大的市场。似乎只要存在足够大的电网容量,或者基于事后的大规模风电出现的问题“早知如此,需要限制规模”就可以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具有误导性的,它对于未来的风电发展与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方面的演进都无法提供任何含义。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效的区分三者:
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后果;问题的解决方案。
问题的原因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如果是个连续区间的问题(弃风多少就是这样),也必须证明原因足够导致了目前的结果,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往往有超过一个的原因;给定问题的存在,问题需要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后果,以暴露问题或者减少问题的损失(大幅下降的电价水平就是过装机的后果之一,发出了“装机过剩”的信号);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会有很多,因此需要彼此之间的优劣比较,特别是哪个更便宜(所谓成本有效),更有利于长期可持续视角的比较。
“电源电网不够协调”作为弃风的原因是不合格与不完整的
这种“不够协调”的归因,容易混淆哪个是目标,哪个是条件,有哪些物理、环境、经济约束是起作用的,而哪些是需要随时间改变的。风电的发展如果是目标,那么其他的基础条件,包括电网基础设施在内,都是需要提升以满足风电发展的途径。风电的目标确定,往往基于的是更广的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要求,比如节能减排目标、新兴产业发展等等。条件提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可行性的障碍,比如短期内的投资缺口、工期进度问题等,但是这不存在不能改善的绝对性“边界”。“协调问题”作为原因,是不合格的,无法导出如何解决的方案(“加强协调”的讨论见下)。
即使在项目层面,由于电网的阻塞,在部分的时段存在由于电网的安全校核下的弃风,那么正如作者之前的对连续区间问题的定量分析所表明的那样,这部分也远远不能解释风光份额5%还不到情况下,高达20%以上的弃风(它可能能解释其中的3%,在甘肃等个别地区,可能可以解释5%-10%)。“不够协调”对全部解释弃风的程度也是不完整的。
“缺乏协调说”也不涉及现实中“已经不协调”之后的后果问题
在这一点上这种说法,更像是对存在问题的另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描述(reframethequestion,只要有问题,就是不协调),不是对问题的分析。这方面,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是老师给学生上课,老师突然有事没法子去了,可以说“老师跟学生不协调了”,但是这丝毫不涉及问题的后果问题,比如是“学生无可课上,还是调整课程安排,还是其他人替课同时伴随着课时费的转移”。
“电源电网需要更加协调”作为弃风的解决方案是模糊与缺乏选择的价值标准的
即使“缺乏协调”作为潜在的原因,也不能自动证明“加强协调”的合理性。因为一方面,“协调”这个词的含义是不明确的。1000万千瓦的风电,外送多少算协调?1000万千瓦肯定没有必要,因为可能90%的情况下,风电出力都是大幅低于这一水平的,在700万以下。另一方面,作为“解决方案”必须解决成本有效性的问题,也就是是不是以最小成本的方式解决了问题。造一个足够大的电力系统“池子”,的确可以消纳如此量级的风电,但是这已经脱离了现实的资金资源等约束,是充分而非必要的安排了。
“协调什么”也是没有明确的地理与范围界限。要协调当地外送,是不是还要协调东部的电力需求与装机啊,否则这个外送的市场很难确定。东部的市场与装机受当地经济发展与进出口的严重影响,这是不是还要协调进出口,乃至国际市场?协调是何种方法论?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不确定性与分散决策?这是非常模糊的。
这种“协调”的说法,既不确切,无法表达明确的含义,无法解释为啥“从来就没有协调过”(现实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上帝”般的安排屡屡不奏效);而“更加协调”作为解决方案也是含义模糊的,何为“协调”缺乏明确的价值标准,也存在逻辑跳跃,排除了其他可能的问题解决思路。
究其原因,所谓“协调说”,更像一种“战场指挥官”范式的安排,恰似“运筹帷幄”,只是并不清楚这种安排的价值标准(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现实发展的不确定性、不同利益群体的激励不相容,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一种巨大的自由量裁,从操作层面而言,也蕴藏着道德风险。从这个角度,需要尽快转变“战场指挥官”型的思维方式与规范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