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发是关键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系统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对此,曾鸣认为:“这表明政策高度重视储能产业,将直接引领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储能的快速发展,除了体现在前面提到的能源生产侧外,更体现在能源传输侧、消费侧等方方面面。比如,在电网侧方面,我国首个1.5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多能分布式微网示范项目于2014年末落户贵州。
“储能技术在电网侧的应用可以延缓输配电投资、提高现有资产利用率以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介入量,从而降低输配设备投资,减少损失。目前储能系统接入电网主要就是应用于配网侧以及微网系统调节。”曾鸣说。
在用户侧方面,储能有望搭上能源互联网的快车实现高速发展。
“在电力方面,电力体制改革使得售电市场更加开放,从而出现大量的、多样的用户需求,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都将接入需求。竞争性环节电价放开将促使售电公司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节能服务来盈利。这都将促进售电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更加智能的能源系统,也就是能源互联网。
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将起到不可或 缺的作用,这反过来也会促进储能技术的发展。”曾鸣说。
提及储能技术的发展,周孝信指出,基于新一代材料体系的新型储能器件和储能装备是重中之重。“要展开材料方面的研发,这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方面。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应用,将对各环节的发展形态、系统整体效率、运行控制方式和运营模式带来革命性、颠覆性影响。”他说。 事实上,《路线图》已经对储能材料研发方面的未来发展提出要求。到2020年,要突破高温储热的材料筛选与装置设计技术、化学储电的各种新材料制备等核心关键技术;到2050年,在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热化学储热技术、新概念电化学储能技术(液体电池、镁基电池等)、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完全掌握材料等各环节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