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显示,2015年度我国电线电缆市场产品通报的主要质量问题集中在导体电阻,外观及结构尺寸,绝缘、护套的机械性能,绝缘、护套的热失重,绝缘热收缩,绝缘热延伸,电缆标志九项。
此外,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为了追求最大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再生料或未经净化处理的回收料代替正常绝缘、护套料,使绝缘层、护套层起不到应有的绝缘和抗拉作用,也是其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是产品质量的直接负责人。电线电缆产品不合格,很大一部分因素应归咎于企业自身自律不够。质量观念落后是许多中小型电缆企业的致命问题。对于多数中小型生产企业来说,不管是领导层还是基层员工,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于行业的担当亦有所欠缺。质量在他们心中并不是始终处于第一的位置,当质量与其他指标如产量、销售额发生冲突时,质量往往成了牺牲对象。
“对于电线电缆的产品质量,首要问题在于原材料。”白皮书指出,电线电缆行业是一个料重工轻的行业,线缆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目前,一部分电缆企业缺乏原材料进货检验的手段和意识,导致不合格原料进厂,或者企业未定期分批抽检供应商提供不同批次的原材料,甚至为降低生产成本,故意采用劣质原材料,直接导致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不合格。
白皮书认为,技术是电线电缆制造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企业能否走在行业最前沿的关键所在。对于国内大型线缆企业而言,他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广阔的人脉。在电缆生产工艺制造方面,他们可以采用跨国合作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的电缆制造技术,吸引大量的线缆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其增色,可是对于一些刚刚入行或资本财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政府监管部门应全力履行监管部门义务
如何提升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对此白皮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解决办法。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监管部门权利,履行监管部门义务,从宏观政策、产品质量监测、进出口管理、质量与品牌引导等方面,完善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其中包括,开展上市品牌质量分析,对全国上市电线电缆企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分析,全面了解能够代表现今中国制造水平的线缆企业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情况。完善价格监测机制,社会监督机构牵头,央企用户、行业商会、协会等第三方参与,对重点工程项目线缆招标投标开展价格调查与分析工作,抵制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招投标现场见证工作。
其次,生产企业应加强对生产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以及质量管理与工艺技术的学习。建议企业在购买这些原材料时对它们的某些重要性能进行检测,如铜导体的直流电阻、电缆料的机械性能和介电强度性能等,以确保所购买的原料质量过关;原材料入厂时,厂内原材料质量检验部门以批次为单位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检验,杜绝单一追求低成本而忽略原材料质量的行为。
此外,为了提升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生产企业首先应该开展相关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学习相关生产制造、检测标准,综合各方因素,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对于电线电缆生产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机制。完善质量文件,制作完整的工艺卡片,并确保工艺卡片不被混用、乱用而产生错误的产品,并确保员工严格按照质量文件进行生产,加强员工的质量控制意识。
再次,行业第三方机构要发挥监督作用。在电线电缆行业,全国各地的协会和商会应更好地发挥行业监督作用,一旦发现线缆产品质量问题,通过对企业进行初次约谈、再次警示、报送职能部门的流程,打假扶优,营造讲品牌重质量的环境。而线缆行业第三方机构,还可以通过监测预警,启动监管机制,并对线缆企业进行产品质量征信,让不良线缆企业得到曝光。
电线电缆行业的很多产品质量问题都是低价竞标的衍生物,而线缆用户对于原材料的价格情况并不了解。因此,线缆行业非常需要一个客观中立的产品价格监测和发布平台,来改变线缆企业和用户信息不对等的现状。该平台通过在线监测并实时发布电线电缆的价格底限与最新市场价格,让用户了解各种线缆技术规范和市场价格,帮助行业抵制低价竞销,帮助用户打击高价围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