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的同时,风电装机还在持续上升。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的发展目标。据此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每年需要投产20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风电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三北”地区弃风问题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弃风率超过30%。“十三五”期间,风电发电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消纳面临更大压力。
在光伏领域,情况同样是惨不忍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今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累计弃光电量为46.5亿千瓦时,弃光率12.62%,全部集中在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四省区。其中甘肃弃光率达到30.7%,新疆为22%。
“2015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三北’地区风电弃限问题进一步加剧,弃风电量达到339亿千瓦时,全国风电平均年利用小时数比2014年下降165小时,弃风限电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风电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弃风弃光”症结何在
从目前来看,造成“弃风弃光”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电力过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了《201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根据报告的数据来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放缓,2016年电力过剩可能将更加严重,电力需求减弱将加剧“弃风弃光”。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如果今年电力消费维持低速增长,而中电联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在1亿千瓦左右,那么到2016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1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或将进一步降至4000小时左右。电力过剩一方面造成了投资浪费;另一方面,电力供过于求也是导致“弃风弃光”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除了电力过剩之外,配套电网规划建设滞后于风电项目并网运行的需求,是造成目前一些局部地区弃风的重要原因。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表示,风电弃风限电形势加剧,主要原因是全国电力需求放缓、风电本地消纳不足以及部分地区配套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不协调等原因所致。
“从目前来看,我国风电、光伏主要集中开发投产在西部低负荷地区,在当地消纳的同时,仍需要外送,而在现有电力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方式下,电源电网统筹协调不足,电力输送通道在建设进度、输送容量、输送对象上都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需求”。中国能建华东装备镇江设备公司项目经理聂光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除了电网建设滞后之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主要集中在电网结构薄弱的末端,但是风、光电有功出力随机波动导致远距离送出线路电压大幅度变化,电力系统保持安全稳定也是要解决的问题。
刘杰指出,由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仍没完成,大量电厂不承担电力调峰责任,电力调峰等辅助服务机制不健全。尽管《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优先调度和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但可再生能源优先调度受到原有电力运行机制和刚性价格机制的限制,难以落实节能优先调度等行政性规定。
“当前经济下行导致的用电量下滑,使得那些用电本来就少的地区,消纳新能源的能力更差。同时,在政策制定中,也无法避免夹杂着政府对火电等去产能时不得不考虑的就业、经济性等多重问题的考量。在各种因素综合之下,解决弃风弃光问题也变得十分困难”。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风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能源主管部门其实早已尝试按市场化管理的思路指导可再生能源发展,我国西部一些省的风电发展就是按照“自己做可行性研究、自己组织专家论证并要求就近消纳的前提下开始的”。但是,当前仍然出现大规模的“弃风弃光”现象,需要在规划制定、银行审批等环节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