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甘肃风电弃风限电的前世今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要求,电网企业为新的300万千瓦项目建设到西北主网的线路,哪怕只有一条单回750千伏;同时,西北地区能够统筹调度能力,不再进行联络线考核,避免各家自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酒泉地区的弃风也不会至此。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现在只有这一条750千伏的输送线路,参考我们最开始厘清的技术概念,如果各方能遵循可再生能源法,尽最大所能,保证风电的优先上网,酒泉地区的风电利用小时数达到1900小时,应该是能做到的。关键是,2015年,甘肃省用电量负增长,而各类电源项目大量投产,电源严重过剩,再加上甘肃周边的新疆,陕西,宁夏都是能源大省,自己外送都不够,根本没心思消纳甘肃的电。然后甘肃的火电厂为了求生存,纷纷开始戴上供热或者自备电厂的帽子,系统调节性能进一步下降。一下导致了接近40%的弃风率,风电利用小时数降到了1200。
最后,我想再说说另外一个问题,甘肃的风电装机是太多了吗?“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甘肃省风电规划并网规模是1100万千瓦,当时没考虑甘肃其他地区,仅仅是说酒泉的装机,到去年年底,甘肃省风电并网1200万千瓦,扣除陇东等地的并网容量,基本是按照规划走的。1200万千瓦的风电,根据风电的运行特性,结合功率预测,哪怕系统提供400万千瓦的运行空间,也足足够用了,但是在各种电源都在保发电,连这一点400万千瓦的空间需求都成了奢望。相比发达国家,其用电负荷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饱和,甚至以每年1到几个百分点的速率下降,可是为什么美国5年间风光份额从2.5%上升到接近5%、德国更是占到总发电量的30%,它们的弃风程度并没有随需求形势而变化,甚至还有大幅的改善?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在,当电力供应能力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发电优先次序。作为已建成的机组,风电还是火电来发,不应该是风火之间的讨价还价,而应该基于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标准。风电几乎没有燃料成本,发一度电就节省一度电的煤炭,同时还减排了环境污染物。在我国电力市场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给予风电合理收益的计划电量,保证风电发电调度优先权是可行的办法。
现在全国风电占比最高的蒙西,2015年风电也只占全部发电量的13%(等比列扣除外送部分)。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的目标,这一比重还远远不够,但是在现在三北地区弃风愈演愈烈,今年年初到现在,弃风又有所加剧,三北很多地方,由于规模限制,实际上风电几乎没有新增,大多数省份的全社会用电量也只是增速减缓,总的用电量并没有大幅下降,风电装机容量不变,全社会用电量没减,弃风反而加剧,原因何在呢?
(作者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