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里切入这些领域的难度在哪?
不过,且慢喝彩,对于通过阿里云进入智慧能源领域,并且可能具有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而言,看到不代表看清,看清不代表做到,做到不代表你就能发财,先驱和先烈其实都看到革命成功的美好,但是早走两步可能就是先烈了,这里对阿里能源云当下的这些应用进行一个粗浅的分析。
第一,这些“毛”的应用方向必须依附于某一“皮”的环节,而“皮”之间必须由内在肌肉血管关联,否则变成整容失败了。这些技术应用方向,且不说这些概念内涵是否清晰,外延范围是否准确(比如智能电网,其实是个非常泛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等同于能源互联网了),不少都是跨领域的应用,基本上这十个时髦的技术应用方向,涵盖了电力全部的产业链,如果不去梳理这些方向背后的业务脉络,而仅仅停留在把这些概念和阿里云关联起来,只能说想的略微简单了点,毕竟电力这个行业根深叶茂,不是阿里原来玩的电子商务、滴滴打车、快餐外卖,业务逻辑清晰直白。
第二,这十个方向所涉及的单个环节,大多有其内在的市场、业务、运营、技术规则和知识,这些都是电力行业几十年探索和沉淀的东西,这不是靠建立一个C2C一个交易平台,然后烧钱买流量就能简单颠覆的领域。比如这些方向中最简单的可能是家庭能源管理,好像把用电设备这些入口,通过智能插座、智能家居给占了,就能通过数据采集,然后卖电或者接入分布式光伏,似乎很Perfect。但是请不要忘了,商业投资是要根据市场规模排序的,在美国居民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差不多1/3,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美国很多居民住House,用电量是非常大的,有很强的节能和调控空间,而且美国电力市场相对成熟,市场化程度高,且部分地区有需求侧响应电价政策,刺激节能减排和需求响应。但是在中国,居民用电量只占总用电量的20%不到,而且居住形态较为密集,平均单户用电量较小,这就是为什么Nest做家庭能源管理在美国能大行其道,而在中国家庭市场上类似产品很难形成快速突破的根本原因。所以离开了对能源市场和能源产业链的冷静分析和研判,光靠对能源互联网的一腔热血是不行的。
第三,某些应用方向是跨环节的,比如微电网,它是跨越了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的,而且微网的价值就是串联起用电负荷-配电网网络-分布式能源-储能这些部件,实现在市场环境下的经济效益-系统可靠性-环境效益-用户利益的最优平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有的非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小型的用户侧微网是看不到什么收益前景的,因为微网带来的技术收益必须通过实时电价、需求侧响应电价去变现,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大部分微网项目仅仅停留在技术试验的根本原因——经济角度看都是赔钱货。如果不去深度思考市场化进程、用户利益、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技术方案实用性,并在多边界、多条件下去思考,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和商业战略选择。
第四,数据的确是通向智慧能源的重要入口,但是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数据和数据之间如何结合,数据和业务如何融合,如何在市场环境下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云数据和端数据(智能终端的数据)如何交互,这种交互对云端的通信和控制又有哪些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市场、客户、技术等多方面的条件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时髦的堆砌一些概念到云端,否则无法落地,落地了也无法带来商业收益。这需要对能源现状和未来有切实而深刻的洞见,可以说,为云而云、为数据而数据是要不得的,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业务价值是要通过市场才能变现的。
第五,需要慎重思考能源行业传统的高度管制的情况下,互联网思维或者互联网技术所受到的影响。阿里从电商起步,切入互联网金融,再到餐饮外卖等消费领域,可以说始终选择的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所以借助于平台的低成本优势可以很快打趴下原来依赖信息管制获得市场优势的企业,但是阿里在出租车这个相对管制的行业就遇到不小的麻烦,而能源行业虽然有电改、油改等去管制的利好,但是实际上目前的管制远强于出租车行业,而且又是B端的领域,可以说到目前为止,BAT在B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而某种程度上C端积累的很多技术和业务优势在B端始终未能发挥作用。对于这点,我想创造了eBay,但是在航天领域这个极沉重的B端玩得差点破产的Elon Musk恐怕最有感触吧,这还是Elon同学奋不顾身压上自己全部家当,而且还集结了航太领域最优秀专家,苦干了十几年的结果,所以可见B端的玩法之痛苦,能源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