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电力市场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电力市场发展成熟阶段,新能源的发展和渗透率将大幅提高,能源互联网运营模式较广泛实现,未来电力市场将逐渐建立起“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电力系统架构,不同能源之间形成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根据用电负荷的历史数据和预测结果,同时结合相关的节能减排指标,帮助用户选择用能组合策略以在满足用电要求和环境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性最优,成为用户需求较高的一项服务。此时对电网企业而言,在所提出的电源组合策略能满足负荷要求的前提下,从策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来衡量其服务水平。这一阶段的服务评价侧重于电网的综合能源管理和增值服务拓展。
三、对未来电网评价体系构建的若干建议
1、电网规划层面
增加经济性指标权重:单独核定输配电价,将电网传统的电量购销差价盈利模式转换为按合理成本、合理盈利原则制定的收益模式。因此,设备利用率、负载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经济性评价指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的公司效益,评价时应对相关经济性评价指标进一步倾斜。
增加“源网协调建设”考核指标:“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需考核微网、主动配电网等源网协调技术建设情况,将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电源进行灵活、高效的组合应用,提高电网运行的自主调节能力,从而降低供应侧随机性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
2、市场交易层面
增加阻塞管理考核指标: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双边交易规模将在我国逐步增大。电网公司作为保证交易实施的系统运行机构,其阻塞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电力双边交易的发展。
增加交易完成度考核指标:大用户直接交易在我国已实施一段时间,交易完成度可直接反映市场健康指数;在未来多主体、多交易的电力市场中,交易完成度将反映公司真实运营情况。
3、客户满意度层面
深化客户满意度考核指标:随着售电侧市场的放开,竞争性的售电市场将逐步形成,客户满意程度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用户黏性。未来公司的客户不仅包括发电企业、电力用户,还存在若干售电公司,应建立更加完善、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和市场发展阶段相符合的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
4、节能减排层面
加强绿色电力发展考核指标:安全、清洁、高效是未来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建设的基本方向,应加强电网对于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评价,包括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可再生分布式电源渗透率、清洁电力传输与损耗水平等评价指标。
增加需求侧响应实施考核指标:综合资源规划要求“网荷储互动”,能源互联网“开放共享”特性更增强了需求侧的重要作用。需求侧资源视为与储能、供应侧资源相同的、可调控的资源。实现储能、需求侧资源与电网之间的能量双向交互,未来电网评价应增加对储能、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调控的考核,应用大数据分析,引导需求侧主动追寻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配合储能资源的有序充放电,增强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同时实现系统整体节能减排。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教授,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