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网络协同攻击:乌克兰停电事件的推演与启示(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作者:刘念 余星火 张建华  2016/1/26 9:29:48  我要投稿  

通过攻击1, 达到图1(b)所示的效果, 此时, 调度中心对右边多个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完全无法感知, 且无法进行控制。按目前所掌握的信息, 攻击者是通过恶意软件来实现该过程, 使得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服务器及工作站与调度中心的连接中断。此处仍存在未知情况, 比如恶意软件是如何进入变电站监控系统。目前, 由于对乌克兰电网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 所以暂无法定论。

通过攻击2, 达到图1(c)所示的效果。在调度中心无法感知的情况下, 攻击者迅速获取了变电站监控系统主要服务器和工作站的访问权限, 通过对关键开关设备的就地控制, 断开各供电回路。这一攻击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现在公开的信息极为有限。逻辑上, 要实现该过程, 需要对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软件平台有足够深入的了解, 攻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电力系统工程背景。此外, 按照目前电力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应急手段, 客户服务电话实际上是配电系统中实现故障区域定位、加快故障恢复过程的有效手段。但是, 很明显攻击者不仅掌握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 而且对电力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也非常了解。通过攻击3, 在公网实现对客户服务系统的拒绝服务攻击, 极大程度上延缓了故障恢复过程, 延长了停电时间。

在攻击3完成后, 攻击者继续实施了攻击4, 实现对作案现场的清理, 并导致变电站监控系统无法快速恢复功能, 如图1(d)所示。电力企业为恢复供电, 将变电站系统切换为手动运行模式, 通过现场手动倒闸操作实现了变电站的恢复供电。但截至目前, 受影响的变电站监控系统仍处于停运状态, 该区域电网的运行仍存在安全风险。

由上述分析可知, 攻击者对变电站监控系统软件及电网业务流程非常了解, 通过有计划的协同攻击, 实现了影响效果的最大化, 攻击过程环环相套, 每一层攻击都具有非常强的技术背景和破坏意图。最终的结果, 本次网络攻击造成了区域配电系统停电, 但协同攻击表现出极高的技术含量, 有理由相信, 攻击者已经具备了造成更大程度影响的技术实力和可能性。

3、网络攻击事件对国内电力系统的启示

3.1信息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是客观存在的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 系统脆弱性(vulnerability)又称系统漏洞, 多指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设计与实现过程中, 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非法用户可利用系统漏洞获得额外权限, 在未经授权时访问系统资源, 危害网络安全。为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各类电力监控系统中广泛采用含微处理器的设备, 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中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带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变电站控制装置、远程终端单元(RTU)、测量仪表、继保装置、断路器、重合器等智能电子设备(IED)。这些设备采用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或嵌入式系统, 网络协议(如TCP/IP, Modbus, IEC 61850等)也逐步公开化。理论上, 电力监控系统中不仅存在常规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漏洞, 还存在由于嵌入式设备计算能力约束带来的特有的系统漏洞(如图2所示, 对可能出现漏洞的位置用黄色惊叹号进行了标注)。由于物理网和信息网的互联互动, 信息技术在给电力系统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引入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 使得电力网络的脆弱性更加复杂。


图2 网络攻击下电力监控系统漏洞位置示意图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