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与东南亚输电通道。澳大利亚向东南亚送电通道距离长、跨海路段多,对联网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从澳大利亚北部太阳能发电基地采用特高压海底电缆跨海500千米左右登陆印度尼西亚,再通过较短跨海距离经新加坡并穿过马来西亚半岛到达泰国。整个通道距离在6000千米左右,需要进一步提高±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技术及跨海输电能力。
通过以上输电通道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赤道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电力外送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南、北半球有关大洲电网的互联。由于这些洲在时区上相差不大,太阳辐照强度与负荷大小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时性,如北非阳光高照的时候,正是欧洲负荷高峰时段,更有利于发挥太阳能发电的作用。同时,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还可以取得季节互补效益。
重点跨洲联网通道及发展进程
非洲与欧洲距离较近,存在气候差异,负荷特性互补,联网经济效益明显,具有很好的联网条件。输电距离不超过2000千米,技术上易于实现。
亚洲与欧洲时差显著,负荷特性具有较好的互补性。未来亚洲与欧洲联网优先考虑南北两个特高压输电通道。北通道形成连接中国、中亚国家和欧洲中部的特高压输电通道。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对中亚与欧洲联网,已开展多年研究,不存在技术问题,实施条件较好,预计在2030年前后可实现联网。南通道以中东太阳能发电基地为支撑向东连接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至欧洲南部地区。
非洲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相邻、联网优势明显,联网后有利于北非、中东太阳能发电在欧亚非之间的优化配置。北非、东非太阳能和风能基地通过中东与欧洲—亚洲南部联网通道相连,实现非洲与亚洲联网。
亚洲与北美洲联网可以发挥两洲时差优势,互联通道经由中国东北、西伯利亚,跨越白令海峡,连接至北美洲阿拉斯加,然后进入加拿大和美国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负荷中心。
欧洲电网与北美洲电网之间具有显著的错峰效益,未来可以格陵兰岛风电基地作为支撑,实现欧洲与北美洲联网。2050年,格陵兰岛风电将大规模开发并向欧洲、北美洲送电。同时,综合考虑时差效应、风电出力曲线、欧洲和北美洲负荷特性以及电源装机结构的互补性,实现格陵兰岛风电基地的合理开发与电力消纳,以及欧洲和北美洲电网的联合运行。
(摘自《全球能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