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夜晚路过高压输电线路走廊,时常会发现导线被一种淡蓝色的光所包围,并伴有“滋滋”的响声,这种光就是由电晕放电所引起的。电晕放电现象会对电网运行与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电晕放电会产生高频脉冲电流,其中包含的各种高次谐波会造成无线电干扰;电晕放电会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臭氧、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强腐蚀性物质,对输电线路造成影响;电晕放电会消耗能量,造成电力系统不必要的能量损失;电晕放电会发出人耳可听的噪声,对人们造成心理、生理上的影响。影响高压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的因素很多,如导线表面场强、导线表面状况、线路通过地区的气象条件、海拔高度等,而导线表面场强又和运行电压、导线间距、导线对地高度、导线半径等参数有关。
输电线路在设计阶段总是希望通过优化导线布局、合理选取导线尺寸等措施尽量避免电晕放电。但是由于输电线路电压等级高,尤其是特高压,要想完全消除电晕放电,输电导线半径会很大,对地距离过高,使得输电线路导线选型及布局方案的经济可行性极低。因此,只能在兼顾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小电晕放电强度。
输电线路设计时首先要对导线的预选方案进行电磁环境评估,国际上已有的电磁环境评估方法是否完全适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还无法确定。为了得到完全适用于特高压的电磁环境评估方法,应当首先搞清楚导线电晕放电的机理,得到导线电晕放电微观物理过程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更准确的电磁环境评估方法,为特高压输电线路导线选型及布局提供指导,实现特高压输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
研究电晕放电的微观物理过程及机制
电晕放电是一个老问题,很早就有学者开展了相应研究,已能定性描述电晕放电的一些基本过程。导线相对于大地而言,是一种大曲率电极。输电线路运行时,如果导线附近的电场强度过大,空气中游离的种电子(电晕放电前就存在于空气中游离的电子)会在场强作用下发生碰撞、电离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如电子的碰撞电离反应、附着反应,正负离子的中和反应等),导线就会产生电晕放电。此时,电晕放电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如果导线附近的电场强度继续提高,导线附近区域能够在场致电离、导线表面碰撞电离等作用下自发产生种电子,达到空气自持放电的条件时,输电线路的导线就会产生持续的电晕放电。
电晕放电物理过程相当复杂,尚不能通过有效的研究方法明确电晕放电过程微观粒子的发展变化规律,更无法深入认识电晕放电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物理化学反应。同时,电晕放电涉及大量的微观粒子,由于实验测试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电晕放电特征参量(如空间电荷)的实验测量,也就无法深入开展电晕放电过程定量分析的研究。因此,研究人员难以得到准确描述输电线路电晕放电过程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