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最佳情景下,预计到2030年上海电力需求响应(DemandResponse,英文简称DR)的效益可达8.112亿元,同期电力DR资源可实现250万千瓦的负荷削减量,占当年峰荷的4%。”7月28日,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牛津大学联合在京发布《上海需求响应市场潜力及效益评估》报告,对我国首个城市电力需求响应试点项目———上海电力需求响应试点项目进行了评估。
作为我国第一家实行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工作的城市,时隔一年,上海交出了首份答卷。
工商业可削减负荷项目占DR市场潜力主要份额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要求,在上海市经信委的组织下,上海于2014年夏季开展了我国首个电力需求响应城市试点项目,今年初共计31家工业用户和33家楼宇用户同意参加该项目并作为试点项目的用户。
据悉,《上海需求响应市场潜力及效益评估》报告通过基于“可避免成本”这一评估需求响应效益的方法进行评估。研究重点主要是预测到2030年直接空调负荷控制项目(针对居民和中小工商业用户)以及可削减负荷项目(针对工商业用户)的需求响应市场潜力。
据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大卫˙罗宾逊介绍,报告得出了两项全新的评估结果。
首先,工商业可削减负荷项目贡献了预期需求响应市场潜力的主要份额。据估计,约64%~73%的需求响应市场潜力来自上海工商业的可削减负荷项目。特别是工业可削减项目,在不同情景下的主要年份中预计能够贡献需求响应市场总潜力的43%~59%。在“最佳表现”情景下,2030年总计250万千瓦的需求响应市场潜力中,工业和商业用户的可削减项目可以分别实现110万千瓦和50万千瓦的峰荷削减。
其次,直接空调负荷控制项目能够为需求响应市场潜力作出杰出贡献。虽然针对中小型工商业用户的空调直接负荷控制项目的贡献很少,但是在不同情景下的主要年份中,针对居民空调的直接负荷控制项目可占预期需求响应市场潜力的23%~33%。在“最佳表现”情形下,2030年针对居民空调的直接负荷控制项目可以减少80万千瓦的峰荷。
DR市场价值尚未完全放开
当前,市场自由化使得价格信号可以更好地帮助电力系统平衡,新的智能技术推动着需求响应实施的成本下降,政策上更加关注减碳和减少环境污染,科学技术在供应与需求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重要的趋势是电力需求响应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上海的具体试点过程中,电力需求响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电力系统管理当中对经济效益这方面的考虑还有所欠缺。这不仅是我国的问题,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电力系统规划方在考虑未来电力系统情况的时候,可能没有一定的激励政策,对需求响应资源考虑不是特别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