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
智慧城市概念火热文化软实力引发三点思考
在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存在开发建设粗放、过度依赖投资、硬件与软件错位、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需强调人文型智慧城市理念,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体现“中国智慧”。
智慧城市要强调人文主题
现在智慧城市的提法很时髦,但在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时,首先要问一下自己:我们花很多钱,投入很多心血和精力,目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城市的本质?在笔者看来,智慧城市,就是要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生活方式,这需要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但绝不仅限于此——智慧城市,一定比物质的、社会的还要“多一些”,这多出来的,就是文化和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人文的原因,以使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偏离城市的“主题”和“灵魂”。
事实上,近年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年增大、相关研发成果层出不穷,智慧产业公司亦遍地开花,但这并没使城市运转“智慧”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那么多钱都花到哪去了。这其中,必须反思理念和战略是否出了问题。如果仅把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技术、资金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文”、“城市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共生,背弃了“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本质,那么,这无疑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看上去很美”而“获得感比较差”的根源。
人文研究主要解决“城市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提出“人文型智慧城市”,就是想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大方向,也是战略性目标,把这个先搞清楚,才能谈科技、市场、资金、机制等。否则,我们就会导致一种新的二律背反——先进技术和市场越发达,城市本身却更加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