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4月15日、16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先后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0.8%。
这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数据。结合起来看,电力经济关系鲜明而生动。
毋庸讳言,两个增幅都创下新低,引人关注。7.0%的 GDP季度增幅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也下降了0.3个百分点。一季度用电增幅更是差点负增长(前2月同比增长2.5%,3月则罕见下降2.2%),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绝无仅有。这说明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仍在持续加大。
不过,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两个数据有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很多积极的因素。
首先,我国的单位产值电耗大幅降低。一季度,用电以0.8%的增幅支撑了经济7.0%的增长,单位产值电耗同比大幅降低5.8%。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第二产业以0.6%的用电负增长支持了6.4%的增加值增长,这证明,在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中,电能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尤为明显。在用电减少的情况下产出增加,说明劳动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在加强,第二产业在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上取得可喜成绩。总体来说,同样的用电量投入取得了更多的经济产出。这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总体态势。从那时起,我国用电产值弹性系数就降到1以内,经济发展的电力绩效持续提高,对应的电力排放强度相应持续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用电量增速下降得比GDP增速快,很容易产生“ GDP和电量数据不匹配”的观察。这是一种错觉。个中原因在于,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内外需不足,尤其是投资不足。一个原理是,投资波动的浮动明显大于产出波动浮动。而投资和工业用电量基本是线性对应关系。工业用电量的大幅下滑背后正是投资增速的大幅下滑,继而以其绝对权重拖累总用电量增速。此外,经济结构调整又进一步从微观上减弱了经济增长的电力需求。这就导致经济下行期,电量增速的下滑会明显大于GDP增速的下滑。所以,GDP和电量数据不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是函数关系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