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众多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依托大数据出台了多种智慧应用。厦门市推出的 “i厦门”就是在智慧城市中衍生出的超级APP形态。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梁峰表示,厦门老百姓进入“i厦门”一站式信息惠民平台之后,所有的服务都在这里“一网打尽”。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多走网路,少走马路”。
杭州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出的市民卡让884万市民受益。如果市民需要去医院看病,只需带一张市民卡,无需现金,刷卡就可付费结算。两年时间内,杭州人节约了655万小时的排队时间。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有338万人开通市民卡诊间结算功能,累计使用已超过450万人次,使用率为67%。
“合肥掌上公交”系统自2013年12月上线后,市民通过合肥公交网站免费下载APP程序,安装后即可通过手机查看公交车位置、距离和抵达时间,还可自主参与出行方案的制订。市民下载该软件后,即使不在公交站牌附近,该系统也可以自动定位,显示出附近的公交站牌、所经过的公交车线路,以及公交车在各站点的分布情况、到站时间等。市民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乘坐哪辆公交车。
目前,我国有36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在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85%时,这个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财富将增加2-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在新的条件下翻两番。”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智库专家牛文元在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表示。
“多数城市热衷于智慧城市,但关注建设的多,而关注管理的少;在建设方面关注交通设施建设的多,而关注信息基础设施的少;在信息化方面,关注硬件的多,而关注软件的少;在信息产品方面,关注有形产品的多,而关注数据内容的少;在数据方面关注收集的多,而关注分析挖掘的少;在数据挖掘方面,关注政府管理的多,而关注服务民众的少;在数据应用方面,政府内部较多,而面向公众开放的少。”邬贺铨表示,大数据挖掘与利用需要有法可依,但我国的相关法律还很滞后。
“大数据不只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一种商业行为。大数据的应用能否取得成功,将取决于管理层是否能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大数据战略。”专家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