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工程“叫好不叫座”
在我国,近几年微电网开始逐渐走到政策前台。国家“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建成30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的目标。2012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积极倡导此类项目开展示范性的应用,作为国家电网公司为应对能源需求、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2013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计划建设100 个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1000 个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小镇及示范村;同年8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并将依托示范区开展微电网建设试点。
华北电力大学自主研发的微电网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
围绕着国家新能源战略,近年来我国各地都陆续开展了不少微电网示范工程。例如新疆吐鲁番新能源城市微电网示范项目、珠海万山海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浙江温州南麂岛微网示范工程、龙源西藏阿里微网光伏发电项目、延庆兆瓦级智能微网方案设计及示范系统建设项目等等。
然而,在这些示范工程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智能微电网发展过程的一些隐含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比如这些示范性工程的投资主体基本上是政府、实力非常雄厚的国有大型企业,而社会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则较多的处于观望状态。再比如目前的示范性工程,较多的解决了智能微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问题,然而在解决自身经济性问题上,比如怎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智能微电网技术研发和推广,如何探索出明晰的盈利模式等方面,在这些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示范工程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些或许就是诸多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出现“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