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克强经济学”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大家也都认同“克强经济学”中对于经济发展的三个衡量指标:工业电力用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来判断经济运行的形式。其中“工业用电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所谓工业用电量,就是以一定时段内工业用电量数值,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与慢、总量的多与少,一直以来,工业用电量都是主要经济指标的一项判断依据,李克强经济学成为显学以来,工业用电量更是成为大家判断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依据。客观而言,在以“快”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用电量不失为经济增量的一种佐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工业用电量看作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风向标”。开工项目多了、规模大了,才会有更多的用电需求。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更离不开电力的刚性支撑。所以,不少地方说起经济发展成绩,常常把工业用电量数据挂在嘴边,似乎越多越好。
衡量用电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界有个著名的“电力弹性系数”,即以全社会用电增长率除以GDP增长率,系数越小,越能说明用电少而经济增长快、效益好;系数越大,则说明电量消耗大而经济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有必要重新认识工业用电量指标在经济发展中的评判性价值,将分子与分母、投入与产出放在一起分析。特别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背景下,科学释读“工业用电量”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今年以来,我国电力运行总体平稳,电力消费与发电量平稳增长,供需总体宽松,未发生电力供应紧张情况,电力行业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截至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增速明显快于火电,表明当前我国电力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