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尽管各国农电体制改革模式不同,但目的基本一致,核心都是建立市场经济下支撑农电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电气化率,实现电力普遍服务。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对农电的管理,有的国家(如美国)专门设立农电发展管理部门,有的指定相关部门负责;(2)建立农电发展基金,为农电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在使用方式上,既可直接用于农电投资项目,也可为私有农电公司提供资金补助,增加农电对私人投资的吸引力。如巴西建立了农村电气化发展基金,每年从供电公司销售收入中拿出3%集中使用,以贴息、无息贷款或拨款的方式用于农村的供电设施建设,还贷年限达到35年。(3)因地制宜发展农电,结合各地区特点,以成本最低和电力普遍服务为原则,建立适应当地特点的农电体制。近年来,各国比较强调依靠分布式电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对边远地区的电力供应,既节约经济成本,又有利于保护环境。(4)积极推进农电市场化投融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能弥补政府资金不足,也有利于提高农电的运营效率。(5)以农电为对象制定专门的立法,并为农电提供一揽子支持政策,主要包括长期低息、贴息贷款等金融政策、特殊电价政策、农村电力普遍服务补偿政策等等。
国际经验及对我国输配电体制改革的启示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输配电体制改革的制度性目标基本相同,但由于在改革的历史起点、外部环境、面临的主要矛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改革的功能性目标却有所差异,改革模式也明显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因此,我国输配电体制改革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国际标准模式,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电力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一般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输配电体制改革新路子。不过,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输配电体制改革仍存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客观规律,这在各国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因此,充分借鉴输配电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至关重要,这是制定我国输配电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些经验主要包括:
(1)输配电体制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电力市场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主要抓手。各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共性,是首先分离电力系统中的竞争和非竞争环节,在体制上打通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间的交易屏障,建立保障公平交易的基础性平台,逐步开放市场,扩大并保障用户选择权。不管各国输配电体制改革的起点如何(输配一体或输配分开),输配电体制都是影响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和模式的关键环节和承上启下的核心步骤,是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各国实践看,输配电体制改革主要涉及输电、配电的产权关系、业务组织模式和运行管理关系等方面的调整,需要明确输电公司、配电公司、电力调度机构、电力交易机构等各主体的功能和责任,明确政府监管范围和方式等。总之,输配电体制改革既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电力相关方面改革和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