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严控电磁曝露 施压变电站
不可否认,我国电力工业早期基础薄弱,电磁环境危害尚未充分暴露,对电磁兼容的开发与研究认识不足,从而对电磁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并且与国际间的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电力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相关部门正集中解决“电磁曝露”核心议题。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为4千伏/米(Kv/m),公众全天辐射的工频限值为0.1毫特(mT)。这一规定比国际卫生组织标准限值(电场强度5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2mT)更严格。
近日,环境保护部在《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增加了1Hz~100kHz频段电场和磁场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显然该规定有意将约束范围扩展至信息发射设施、电磁能利用设备、高压输变电设施等引起公众关注的建设和应用领域。此外,我国变电站建设依循的技术标准还有《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及《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等。
为了符合各项标准要求,近期新建变电站工程普遍采用全户内型布置方案。该方案主要是将主变压器、电容器、电抗器、配电装置等电磁辐射源布置于室内,利用屏蔽物(例如墙体、门等)降低电磁波向外辐射强度。对比国家规定的变电站限值,此类型变电站产生的电磁场强度微弱,与居民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电磁场强度基本持平。继而说明,全户内变电站运行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全户内变电站也存在盲点,涉及曝露在室外的连接线路,电气设备本身的屏蔽效果等。专家建议,全户内变电站建设首先应从建设规模和平面布置入手,其次选用具有高磁导率材料的电气设备,并对进出线路采用电缆方式,在高压带电部位进行全方位屏蔽,提升屏蔽性能。
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连结输电和配电的关键环节。随着电力供应日趋紧张,城镇化建设全面拉开,变电站的作用充分显现。日前武汉市政府原则通过了《武汉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计划到2017年新建81座变电站。在变电站布局方面,市政府主要考虑人口密集区的电缆敷设方式和非集中建设区的架空线方式。进一步而言,怎样平衡城市规划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小区变电站亟待解决的命题。(采编 朱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