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政府颁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到2011年,中国以电动车、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车为主的新能源车将达到50万辆,新能源车将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跨越式”计划。
电动车在“弯道超车”的鼓噪下,与新能源沾边的项目疯狂上马,各种放卫星式的口号不绝于耳。汽车厂造电池,电池厂造汽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甚至和奥运会、世博会一样成为国家精神的载体。大的汽车集团,如果不拿出几款电动车样车,就要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殊不知,纯电动车入门容易,成功难,绝大多数企业无功而返。如同1958年大跃进时的“全民大炼钢铁”,资源投入无数,收获的大多是毫无用处的废钢渣。
由于多数国产电动车生产厂家重忽悠,轻研发,东拼西凑弄出几辆样车,也是为了忽悠政府骗补贴。当一切尘埃落定。真正卖到老百姓手里的电动车加起来不过几百辆。与《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2011年底产销5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相去甚远。
经过几年的折腾,电池研发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纯电动车不要说远远达不到大规模商业化的阶段,连单纯的研发测试流程都没有形成。不但没有实现“弯道超车”,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差距反而拉大了。
电动车商业化,要等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笔者始终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和进化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科技时代和工业发展的大背景。
早期的汽车非常简陋,既没有豪华的内饰,也没有时尚的外观,更没有各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然而随着化工、能源、钢铁、塑料、电子信息等各个学科的不断进步,诞生了轮胎、无铅汽油、油漆、ABS等划时代的创新产品。在这些发明创新的基础之上,才有了今天豪华,舒适,安全的汽车。
已经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以能源的更新换代为标志,因此高储能容量的电池应该会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笔者想目前人类在电动车商业化遇到的难题一定会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