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开闸
与在破除行政“割据”的道路上且行且留恋相比,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的另一个瓶颈—充电设施的建设,也踏上了破冰之旅。
2014年两会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公开表态,“全面开放,谁想投资、谁有钱投资,谁就投。”这开启了社会资本参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闸门”。
3月19日,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就539套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以及其他设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作为此次投标方,科陆电子证券事务代表李丽丽向记者表示,之前充电设施的建设,几乎由国网公司全部包揽。此次招标虽然只涉及539套充电设备,但“市场意义非凡”。
国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张正陵对记者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从公共事业采购为主逐步转为市场化的私人购买,国网公司原有的服务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变。
“市场模式往往比行政命令更能推进改革。”一位接近国网的人士告诉记者,2009年,由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刚刚起步,大量应用于公交、环卫等部门,需要大规模充换电站的支持。这为垄断经营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大项目、大投资、高回报,这也正是大型国有企业最为擅长的投资模式。当时国网公司提出了“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
随着市场重心转向私人购买,以房前屋后、办公楼前、商场超市停车场等零散、灵活、多样化的充电模式,逐渐成为私人用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特点。
因此,在过去5年间,以大型充换电站为主要投资模式的国家电网陷入了充电站闲置、无利可图的窘境。
同时,面对分散化、社会化的需求,高昂的集中管理成本和风险,也让国网公司头疼不已。
“一方面是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国网公司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电网服务的根本任务上来;另一方面只有开放市场,吸引更多投资、分散风险,行业才能发展,企业才能盈利。”张正陵表示,2013年,国网公司主动调整充换电设备建设的思路,提出“主导快充、兼顾慢充、引导换电、经济实用”的思路。
国网公司计划,在今年还将进行四次招标,涉及充电网络建设的整体投入预计600亿元,也将尽可能地采取社会招标的形式进行。国网公司下属企业将与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竞争。
同时,对于充电桩的全面铺设,国网公司正在进行再一次配网改造,其投资计划和建设规划还需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再次调整。
“我们期待国网能从垄断经营的模式中觉醒过来,与众多社会企业一起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但是忧虑依然存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对记者表示,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充电站的效果还有待观望。
另外,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救援、保险(放心保)等配套保障机制正在经验积累和建设之中,售后服务和使用中的担心,也正在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
政府行政能力不足和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瓜葛,为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和今后的技术路线风险埋下了隐患。“没有市场竞争的产业,永远也走不出政府的襁褓。”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