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部李强介绍,我国是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出口国,2012年全国产量约1.74亿千伏安时,同比增长27%,耗铅量320多万吨。同时,我国再生铅产量已由2001年的21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140万吨。
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对铅酸蓄电池行业进行规范。准入制度对蓄电池的生产流程、设备及自动化程度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动化程度,降低铅烟铅尘,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改善铅污染的问题。
标准刚推出的时候,达到标准的企业凤毛麟角,但是实施一年以后,不少企业已经达到准入条件的要求。如今使用新工艺装备的企业已经很多,并且形成了规范。
初步形成新格局
随着行业准入制度的颁布,行业门槛提高,有些小企业被淘汰,大企业通过并购发展更快,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据亚洲电池协会会长王泽力介绍:铅酸蓄电池不是夕阳产业,而是具有勃勃生机的产业。
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最大的公司是美国江森公司,年维持在42亿美元。随后是杰士公司、汤浅公司等。
国内企业近年来销售收入较大的企业包括:超威公司、天能公司、风帆股份、骆驼公司。
浙江超威公司副董事长周龙瑞告诉记者: “准入制度实施一年后,小企业的倒闭让市场有了更大的空间。”据悉,这家公司2011年企业产值是130亿元,2012年增加到30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400亿元。
这家花园式工厂的生产设备与流程都非常先进。周龙瑞说: “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是并购一些小厂,然后再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他认为,如果回收产业能够加速升级,超威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如何发展
经过整合,行业呈现快速发展,但其低价竞争、产能过剩、公众对生产企业环境质疑等问题仍然存在。
江苏先特能源装备公司副总裁陈英才表示,虽然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增长率达到25%~35%。但在服务于电池企业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为了追求效率,有些生产工艺没有得到保障,导致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