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变电站大到基础构架的组立、电气设备的安装,小到断连卡的高度、空调的排水孔甚至室外灯座都是横平竖直、高度一致、排列有序,使得一个由钢筋铁骨铸就的变电站充满了现代化的艺术美感。
“工笔重彩,如锦似绣。”专家检查组给予本站高度评价。宝源电建分公司经理赵征伟谈及工程亮点时,不禁自豪地说:“在电建工地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过去是搞工程,如今是做工艺。黄陂桥变真可谓是精雕细琢!”
巧施工:解决工艺难题
黄陂桥站屏柜安装第一次采用螺栓固定法工艺取代了常规的焊接法。这就好比用微创手术取代开膛剖肚,可使设备安装更精准、装置更换伤害最小,可操刀的技术人员在没有透视镜的前提下,要把螺丝分毫不差地装到位,工夫往往是平常的好几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施工人员边做边琢磨,试着用电锤将槽钢下的混凝土打成粉状,再用自创的“小耳掏”一点点将粉末掏出,最后将屏柜一点点挪移安放、固定到位。
智能变电站相比普通变电站,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光纤代替电缆。据统计,全站细如发丝的光纤芯多达1000多根。施工人员拿起“绣花针”揽下了“绣花活”,大家通过熟记12种色序,边融铅边对光缆进行标注整理,把晶莹剔透的“发丝”在盘纤盒内整理得丝丝入扣,1个月的常规工期缩短到25天。
攻关一个,验收一个,考核一个,推广一个,保持一个。项目部先后创新发明了多个科技和工艺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施工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
巧匠人:成就工艺精品
“嘿哟、一二、嘿哟、一二,加油……”身穿厚重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十多名施工人员,正挥汗如雨地挖着电缆沟。8月下旬,湖南多次拉响橙色高温预警,严重缺水的邵东已经连续50天滴雨未下,湘中大地被太阳炙烤。
为了让电容器的出线电缆完好对接,施工队员必须手动挖出一条80米长的电缆沟。邵东土质太黏,经太阳一晒真是坚如磐石。“先倒水软化!” “可是工地上已连续停水一周,连喝水都困难。”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嗓子象要冒出烟来。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变电队队长罗建明,一个峥峥铁汉眼中噙满了泪水。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邵阳是湖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电网一度影响和制约了邵阳经济的发展。"十二五"期间,邵阳供电公司通过抢抓机遇,转变思路,以义无反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一往无前的斗志、只争朝夕的精神强力推进电网建设,并实现了邵阳电网发展上"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110千伏黄陂桥变电站就是最好的见证。”邵阳供电公司负责人说。
110千伏黄陂桥变电站工程在9月底顺利收官,比预计工期提前了整整两个月,并成功打造了湖南首批“标准工艺”应用样板工程,斩获“质量管理流动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