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电网体制不可持续
记者:那么,您觉得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上与十年前的改革有哪些不同?
武建东:对现代中国电力史而言,打开了电力体制改革通道的战略转折点就是“五号文件”。我认为它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开辟了对中国电力体制可以实施总体改革并实现大发展的模式。自此,总体改革和渐进改革成为中国电力改革的两种模式,而实施总体改革成为历史的里程碑,也成为检验改革能力的社会标志。
每一个大周期的电力调整都需要这样的总体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新一轮城镇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发展政策,预示着中国正在进如新的电力产业和体制调整周期,目前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的正是这种总体改革模式。可以预计,一、二年内我们将积极推进电力体制的渐进改革,同时也应该择机实施总体改革。
十年之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就是在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力产业,有效解放我国的电力消费者,特别是200万大用户和3亿其它消费用户的生产力。这将实现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体制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生产力的大解放,为电力工业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提供助推动力。市场经济只有在能源领域内取得主导地位,继解决粮食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能源问题,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架构才能从容确立。
记者:您如何评价经过上一轮改革留下的成果呢?
武建东: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是坚持了市场化方向,推动了中国电力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发电侧实现了竞争。这为我们新的电力改革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新一轮电改需要继续颠覆旧有电力体制的痼疾,实现13亿电力消费者与电力生产者两端对称的直接互动,积极推动占全国电力消费70%的200万大用户直接进入电力市场,积极推动3000万以上中小型电力用户开展智能网络和节能管理的重大创新,政府应该为这样的改革提供激励政策、发放有关牌照。
地方政府将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从参与改革的各个方面来看,现在有哪些积极的迹象?
武建东:电力体制的总体方案必然是以顶层设计为主,结合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实施点面协调、上下呼应的改革。从今年电改发展趋势来看,在国家能源主管机构主持下,国家电网已在电力市场化转型建设、电价管理战略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改革,这都预示着国家能源主管机构主持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展开,应该说电力市场化改革只是序幕,改革终将进入主战场。南方电网也在积极推进绿色电力建设、走能源综合化利用的道路;内蒙古电力也在研究发展先进的电力生产体系。与此同时,我国有关省份也提出了省内推进“两张网”竞争,有些地区甚至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地方电力网络的主张。这些改革意图和战略都值得深入讨论,任何改革都不能忽视地方的积极性,而地方的首创精神往往会成为新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