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是建设生态江西、绿色江西节能环保的硬指标约束,如何兼而得之,是摆在江西的现实课题。
架通空中的能源走廊,输入外部清洁电力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发展以分省(区)自我平衡为主,哪里需要电就在哪里建电厂,使大量的火电厂集中在东中部负荷中心,形成了大规模、远距离输煤的能源配置格局。
在当前环境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煤电运矛盾日益加剧。据有关统计数据,2012年,煤炭通过铁路跨省外运规模超过20亿吨,运煤占用了一半以上的铁路运力资源,成为铁路运力长期紧张的主要原因。二是发电成本居高不下。2003-2011年,我国电煤价格涨幅已经超过150%,江西电煤到厂综合单价达1165元/吨;2012年虽略有下降,但到厂综合单价仍高达1050元/吨,省内火电企业普遍亏损,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受本省资源限制和煤炭运输困难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我省火电装机十分有限。
随着我国能源开发重点的西移和北移,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电、水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1000~3000公里甚至更远,只有加快建设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优势的特高压电网,才能适应集约化发展大煤电、大水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需要,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要。
江西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架通空中的能源走廊,让“煤从空中走,电从远方来”,变过度依靠输煤为输煤与输电并举,构建能源综合运输体系。
可以设想,武汉-南昌特高压建成后,将为跨区输入四川水电300万千瓦,相当于为江西“支援”了一座葛洲坝电站,相应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万吨/年,必将为保护江西的绿水青山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