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被热用。初步统计目前中国有23个城市已经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计划。相对于在天人对立的工业文明观与强势政府的意志相互作用下,既缺乏智慧、也缺乏生态的中国城市建设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新趋势。但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目前规划与建设中的智慧城市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内涵相差甚远。
还原智慧本来面目,谨防陷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陷阱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 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理念的延伸,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被 IBM强力推出、并很快被中国许多城市所接受的所谓智慧城市,与我们所理解的智慧差距很大。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接受至少有三大困惑:
首先,智慧城市的主体是物联网,还是城市居民?无论因不同文化差异对智慧理解有何不同,但智慧的载体是人,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可以说智慧是人类的独有资源,正因为人类拥有动物所没有的智慧资源,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按照智慧的这个特性来看智慧城市,那么智慧城市的内涵,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的智慧,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或者如何让城市居民更智慧地生活与工作,应该成为智慧的内涵。但是目前以物联网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赋予城市智慧来源的不是这个城市中的人,而是来源于物联网。也许有人会辩解,物联网虽然不能成为智慧的来源,但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与利用人类的智慧。其实这个逻辑是行不通的,物联网所具有的功能,只是对城市物理系统的信息处理而已,是对城市管理者处理信息功能的某种替代和优化。物联网的这样一种功能,不仅与激发人的智慧没有关系,而且物联网的滥用还有可能给所谓的智慧城市带来反智慧、反文化的副作用。目前被描述得天花乱坠的物联网,其实就是互联网模式在城市的特化使用,其基本功能作用,没有超出互联网。对于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智慧城市,到底能否成为人类智慧的源泉,从目前的互联网使用中就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使用替代的只是人类获取或处理信息的功能,互联网没有替代、也不可能替代人类特有的产生智慧的功能。相反,如果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还会形成对人的思维、情感、价值等的异化,导致一系列网络中毒病。这种网络异化病对新生代影响更大,这种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正在蔓延和放大的社会病。可以肯定,尽管物联网已经被冠以智慧桂冠,但我们仍坚信,物联网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智慧来自于人类的这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