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在组织申报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很成功,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同行分享?
马紫峰:其实有很多科学家在组织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很有经验。我个人的体会是,要针对项目指南,把握国家重大需求,认真组织项目团队,凝练关键科学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会独自思考清楚所要申报的内容,然后再去组织团队。一旦确定申报团队,我就会独立编写申请书,这样系统性会更好。对于973计划项目申请书,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线,从重大需求到科学问题提炼,重点突出,创新点明确,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研究队伍的工作基础也很重要,而且一定要与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精密关联。
记者:如何尽快推动储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马紫峰:“储能”是能源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能源生产、能量转化与利用是能源工业的核心,通常不会将储存燃料油当作储能范畴。我前面说过,车载储存燃料油实际上就是储存化学能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思路出发,只要是涉及化学能、电能的都将是储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内涵,如燃料电池汽车中的储氢问题,就已经成为储能科学研究的热点。
要推动储能技术发展与应用,首先需要考虑储能技术的应用对象,只有应用对象明确,才能确定储能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不同的应用对象,对于储能方式要求各异。例如,在电力系统行业,储电的方式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等物理储能,到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和钠硫电池等电化学储能,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合;第二,储能技术的先进性与可靠性,这是储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根本;第三,储能技术一定具有经济性,没有经济性的技术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想推广应用新型的储能技术,一定要满足经济可行性原则。
对于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由于储能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产业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电动汽车等新兴战略产业密切相关,因此,学术理论研究应该尽早与产业技术开发结合。我从主持973项目的经历中感受很深。我们上一轮的973项目中,项目成员基本来自学术界,产出的论文数量400多篇,申请的专利100多项,但是许多结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技术的系统性不强。与许多科研项目一样,有技术发展潜力的项目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实施。我认为只有引进产业资本、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才能更深入持久,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温兆银研究员小组在我们973项目的基础上,其钠硫电池技术与上海电力集团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迅速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我们也是因为与中聚电池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研究院,才使得我们的磷酸铁锂专利技术得以转化与实施。所以,产学研合作一定要建立起一种紧密的、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真正达到互利双赢。当然,政府的引导与政策鼓励也不可或缺,我想其作用不言而喻。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任何储能技术的进步都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出来,从概念到样品,从样品到产品,再到推广应用,需要我们大家付出艰苦的劳动。
专家简介:
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中聚电池研究院院长。兼任美国电化学会中国区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化工学报》、《电化学》和《储能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刊物编委。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硕士毕业,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博士毕业。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中方专家组成员。先后在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德国波恩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计划,2009年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迄今为止,在动力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等课题10多项,发表SCI论文1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主要研究领域:电化学储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